•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云雾之间

    云雾之间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其它2021

    主演:Christian Ballesteros,Nury Márquez,Sebastian Pii,Sandra Roses,Mario de Jesús Viana 

    导演:奥古斯托·桑迪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抢先版

      寂静之地:入侵日

    • HD

      血与雪

    • HD

      哥斯拉2014

    • 天空鲨_终极武器

    • HD中字

      珍珠港

    • HD

      英雄与懦夫

    • HD中字

      神秘代码

    • 更新HD

      无限重生2021

     剧照

    云雾之间 剧照 NO.1云雾之间 剧照 NO.2云雾之间 剧照 NO.3云雾之间 剧照 NO.4云雾之间 剧照 NO.5云雾之间 剧照 NO.6云雾之间 剧照 NO.16云雾之间 剧照 NO.17云雾之间 剧照 NO.18云雾之间 剧照 NO.19云雾之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哥伦比亚的古老圣地——苏马帕斯帕拉莫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苔原生态系统,也是首都 1100 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在保护这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地时,居民们还得忍受其严酷的气候。由于人迹罕至,苏马帕斯已变成法外之地和罪犯的藏身之所,于是守卫F与父亲和其他当地人承担起了守护山脉的任务。

     长篇影评

     1 ) 所谓悲剧

    Agora,西班牙Goya奖上,这部电影大出风头。初看预告片,以为这又是一部被古典主义外表包装的俗烂的英雄美人故事,看过以后才发现,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一)
    这个故事里,女人终于不再是历史的配角。Hypatia,她不是海伦,即使挑起一场史书上浓墨重彩的战争也不过是胜利者用来炫耀的战利品。她是一个真正征服了男人的女人,用智慧,用学识,用思想,但讽刺的是——她最后还是要死于被她征服的男人之手,即使以爱的名义。当战场上的男人可以用一场壮烈的死被纪念时,不输于任何斗士的她却只能被剥光衣服,屈辱的死去。男人,在他们无法从精神上征服一个伟大的女性灵魂时,他们永远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自己的对手。

    有罪的不是她的学识,而是她的性别,是她高于男人的智慧。女人不该有思想,女人是这个世界的附属,于是Cyril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判她的罪过——因为这写在了基督教的经典上。呵呵,经典!男人就只剩下这样的武器来挽回自己的颜面了么?曾经敬重她的学生因此而背叛了她,曾经的爱慕者因此而无法再保护她,一切却只是因为写在一本书籍上的几行可笑的字句。Hypatia,她所信仰的书籍所传承下来的智慧和思想,这一次却终结了她的生命。这,算不算一个更大的反讽?

    和许多历史上智慧的女性一样,她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个女人。

    (二)
    人类每天都在制造着不同的荒诞,忙碌的为世界划分各种集团。男人,女人;基督徒,穆斯林;有神论者,无神论者;黑人,白人……而集团与集团之间则永远重复着征服、打压、屠杀、侵略、毁灭的主题。一个信仰抹杀另一个,一个种族奴役另一个,人类的历史,说白了不过如此。即使到我们自诩为已高度进化了的今天,人这种生物的本性依然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进化。战争仍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行,大国仍然可以决定小国的生死,极端XX组织——不管是以宗教还是动物保护为名——仍然在强制性的向人们倾销他们的思想。不论如何粉饰,这个世界,骨子里就容纳不下多元。

    我相信所有神被创造出来的时刻都是出于善意,但我也相信所有的善意最后必将被恶意利用。宗教从最初的心灵慰藉到最后的政治武器,往往要背离了创始者的初衷。《Agora》里,基督教与异教的冲突一如既往地是矛盾的导火线所在。当Davus把面包分给信仰基督教的穷苦人们,当他第一次在这个宗教身上看到了平等和关爱,他的喜悦是真诚的。然而,当狂热的基督信徒占领并毁灭曾经的讲堂,当那些代表着文明和智慧的书稿与模型被付诸一炬,分享了破坏者狂热的他却无法拥有相同的喜悦。一个精神世界的建立却伴随着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消亡,心灵的一块地方被填满,另一块却只能重新陷入空虚。于是当人们问他天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答案了然于心的他却只能模棱两可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有上帝才能解答。”也许他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但当两种信仰已势成水火,他仍然徘徊在两极之间无从选择。

    无法回应自己内心的他最后还是没有挺身而出拯救Hypatia,但他也不能绝对的忠于宗教,选择了私下帮助她更快的解脱于痛苦。我相信,做这一切的时候,他所感到的不是懦弱的痛苦,只是更为深刻的迷茫。但这种迷茫已经决定了他终将成为两种信仰的叛徒,终生背负更为沉重的心灵枷锁——所有的从前化为乌有,所有的未来已成苍白。当你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这,是否也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谁说宗教是为了救人?谁又说神爱众生?就像电影里所描绘的画面一样,那些原本应该成为和平和进步的指导思想却带来杀戮和疯狂,带来愚昧和倒退,这是谁的错?明明看到一切已经背离了初衷,我们却仍然不肯放弃信仰,因为我们孱弱,我们不敢奉自己为神,我们需要崇拜别人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而这便必然给了别人以煽动和蒙蔽的借口,那么当错已酿成有罪的人又该是谁?也许,错的不是宗教,而是这种东西注定与人类本身气场不合——人类的悲剧,莫过于此。

     2 ) 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

    《约翰福音》云:我出生就是给真理做见证的。

    这种口吻今天再也见不到了。当然,其实当年的哲学家们也不遑多让,他们也决不缺少也从来这种为真理做见证的勇气。亚里士多德直接了当地宣布他心中理想的人应该是:“他又必须是爱憎分明的,因为隐藏起来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关怀真理不如关怀别人的想法如何——乃是懦夫的一部分。”他的另一句名言更为我们所熟知: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不过,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赞同彼拉多的说法。圣经里面耶稣说:“凡出于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彼拉多反问一句:“真理是什么呢?”怀疑主义作为一种严谨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倾向它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可是还有什么比这句反问更有力:真理是什么呢?

    是啊,真理是什么呢?圣经里面说,谁自认自己是无罪的,谁就举起石头。可是电影里面的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他们石头,砸向他们心目中的罪人。当他们都以圣经为至高无上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以此为权威来做,所能做的仅仅是对此做不同的阐释。可是,倘若对手举起的是《可兰经》呢,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更加赤裸裸地相撞时,那又什么是真理呢?

    我们往往害怕那些自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那些人有着太多的狂热和不宽容,这个时代不需要狂热,某些东西必然是错的:暴力、屠杀、迫害……

    真理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英语里面说 a lie,但是却说 the Truth.

    比如,Hypatia 的真理是知识,是真,而基督徒们的真理是天国,是十字架。当两种都不容退让的至高无上的真理相撞时,那么则只能是弱者在肉体上被屈服。在思想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种学说是会屈服而认输,总是支持他们的人死光了之后,然后才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说服对手几乎从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比如,作为反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们,面对偶像崇拜的埃及诸神,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去嘲笑,容忍是一种罪恶;而作为埃及异教崇拜者,他们的侮辱当然更不可接受。那么,我们的神要求我们去杀死你们,那是不是十足的正当呢?

    再再比如,基督徒们自己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为三位一体问题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电影里的这位迫害 Hypatia 的亚历山大城主教 Cyril,在历史上跟另一位君士坦丁堡主教 Nestorius 就闹翻了,后者被宣布为异端。到后来他们争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近乎无聊。例如,圣子和圣父是同质还是类质的?耶稣身边的光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的?圣灵也来自圣子吗?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兴味索然,可是这些在当年可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不过,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曾经那么锐气的年代啊,相比今天,倒是政治正确成了不能碰的最高真理。

    确实,在真理问题上不容任何退步……尤其是拯救这样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倘若真神存在,也许他也不见得会赞同今天的宽容。因为,宗教宽容也许只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神学的问题。至少,宽容对于真理并不是一个终极的回答,而只是一个妥协的答案。

    可是,每个人都真的不曾屈服么?Davus 在扼死 Hypatia 的时候,也许他是在为自己的过错而弥补自己的良心吧?可是,他是清楚知道 Hypatia 是无罪的,那么此时他的良心又在何处呢?为什么不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宣布 Hypatia 是无罪的呢?他害怕的是什么?是基督徒兄弟们的责骂么?当面临帝国的迫害和屠刀的时候,殉道者们有着十足的勇气,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生命,赢得的是褒奖乃至于封圣。可是,当面对自己人的认同的时候,他们依然还能有着十足的勇气么?

    倘若每个人真的倾听他们的真理的话,真的以至于血流成河么?

     3 )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觉得别人写的这个标题很美,借来用用

    先说信仰
    再一次想到那句话:信仰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的去做同一件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
    有信仰是让人有自己的精神依托,而不是让人把自己的信仰凌驾于其他的信仰之上。自由和尊重是多么平凡的词,但是在任何一个时期里却都那么珍贵的遥不可及。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由和尊重更深刻的根植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无关乎政治无关乎政府。

    再说说愛情
    Orestes在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奔放的对她表达愛意,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的愛是愛上了她的躯体和外在,并没有愛上她的内心和思想。当Orestes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质疑地心说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了第一次被他短暂的吸引了。因为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思想了。
    当屠杀异教徒的暴行威胁到她的课堂图书馆和学生的时候,Oreste守护在她和他的基督徒同学的前面说“谁敢伤害我的兄弟,我的剑就将刺穿他的胸膛”。这种捍卫平等的行为第二次吸引了Hypatia。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信仰了。
    后来他以自己提督的身份守护和保护着她和她的研究。可他的心驻足在她的精神边缘不再深入了,所以她的曾有的短暂的愛意也驻足了。终究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战胜了他的愛,虽然他痛苦他绝望,但看吧,这终究是男人对待愛情的态度。

    Davus最初应该只是对待女主人的忠诚和敬仰,当Hypatia在课堂上说“我们是兄弟要团结,这里没有异教徒之分,没有奴隶”的时候,Davus的心给出去了。他觉得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尊重。当他把食物分给穷人的时候他是真诚的被基督教打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分享和平等的快乐,这正是Hypatia所表现的,他深深的愛上了她。
    而她在看到他制作的地心模型的时候,她的心被牵动了一下。可在图书馆被毁灭他只想着保护她的时候,她却因为他不保护书而愤怒气急之下咒骂他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奴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他对刚刚萌芽的自由平等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看到基督徒丢弃了最初的分享和平等的初衷,越来越迷失在暴虐中他迷茫了回去找她,希望她能再次给他指引。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她的钦慕,可伤害最深的却是自己。他继续放逐和迷失自己。直到他自己明晰了追求和信仰他再一次去找她的时候,是想保护她和她的追求。可是他能为她做的却只能是让她安静的死去。

    愛情是个什么东西?!!!
    年少时以为就是对方嘴角那一抹温柔的笑意,就可以把完整的心融化在那笑意里…………
    现在觉得
    当你的思想能被另外一个思想窥视进来
    当你发现另外一个个体和你在同一个荒原,用同样的方式放逐
    那时你的心灵能和另外一颗心灵用同样的频率跳动的欣喜的感觉吧???!

     4 ) 哲人必死

           Agora一词意指古希腊的“广场”,那时候的Agora肯定不会像我所在城市的广场,白天标语口号铺天盖地,黑夜老太太们问乐起舞。那时的广场是人民的聚集地,他们在那个地方谈论政治,也许还会召开“公民大会”。周围的廊下应该穿插了些许聪明人,他们谈话、学习、交流思想。不过,用Agora来命名一部女哲人生命历程的电影,却注定了希帕提娅的悲剧命运,别忘了,希帕提娅的前辈苏格拉底正是死于公民大会的审判。如果剥离掉《城市广场》这部电影中的宗教因素,那么偌大的广场上就会只剩下一个必死的哲人和一帮必然要她死的民众。

        哲人必死,是因为哲人的智识。毫无疑问,希帕提娅正是位哲人,因为古典时代并没有现在乱七八糟的学术分科,你就别把希帕提娅当做一位少有的才貌皆备的理科美女了。所谓哲人,古代的含义是爱智慧的人,就是指运用智识探究万物的人。不过,就像薇姿把希帕提娅一不小心扮演成了僵化的女武神,哲人的傲慢也容易被智力平平的人一不小心理解成傲慢。正如影片一开始,甚至还是在画外音中,希帕提娅就高姿态的说,有多少傻瓜会问自己,为什么星星不从天穹上坠落呢?被她当做傻瓜的人们当然不会这样问自己,黑夜天空中的星宿,除去被哲人们探究外,在古代人眼中更多的是象征神灵与命运,天空就是神性的世界,是人力无法达到也无法了解的范围,从帕修斯到赫拉克勒斯的形体,从英雄到凡人的命运,天空、星象都是神意给平凡人们的指引。
      
        希帕提娅对星象的解释只有科学的精确度,却没有世俗化的美感,前者只能在教室中发生,学生老师传道授业,如此而已。而后者却要在广场上兴盛,对传统、神意的相信,都是穷苦民众赖以生存的理由。浩瀚无垠的天空对应着希帕提娅的学堂,单纯到不染一丝尘埃,他们争论的是万物本源,但是万物本源却和万物要生存及如何生存无关。喧嚣的广场肮脏杂乱,熙来攘往均是人间烟火。黑衣传教徒凭借信仰走过火坑,呼声四起,这才是民众最想要的东西。在苦难和贫穷的双重夹击下,人们要么选择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劳苦一生,祖辈先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别无他法;要么把希翼寄托于超自然的神恩,祈求外在力量的救赎和改变。传统和神恩,是广场上的民众所能想到的办法。所以,广场上从来无法生长万物本源的理论,只有讲明如何生存的戏法才能吸引群众的围观,广场上的人们什么都需要,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哲学。

        哲人必死,还因为哲人拥有怀疑。影片的背景是基督教和异教徒之间的冲突,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统治。从早期的罗马统治者屠杀基督教徒到君斯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个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说到底都是为了统治。开始是为了维护罗马宗教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将基督教视为异端,后来因为基督教壮大,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然后加以笼络。基督教徒成为主流后,反过来用异教徒的鲜血为自己的势力铺路。当时希帕提娅所在的亚历山大港,基督教徒已经占据了上风,一神教的主旨容不得有信仰其他神的人存在。政治的场域本身就是各种力量的角力,当基督教徒一尊独大,名义上的总督也要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求宗教上的支撑。

        希帕提娅能够在前一天发现地球运转轨道的真理,第二天在议事厅中却无法洞悉政治领域的奥义。她对成为主教的学生说,她必须怀疑。没错,怀疑是哲人的动力,没有怀疑,哲人永远无跨出研究万事万物真相的第一步。但她的学生回答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教导我们的那些愚蠢的真理,比如太阳运转的规律之类的,但是接下来是什么呢?

        哲人永远怀疑,却永远不知道他们犯下了人世间的大忌。探求真理是永恒的第一步,但关键在于第二步是什么?因为哲人的哲学是危险的,他们探究万物的秘密,告诉人们星星不坠落不是因为诸神存在,而是因为他们一直依照自己的轨道在旋转。当哲人把神灵逼退后,又不能给出比传统和神恩更好的解释来保障平凡人生活中所要求的平安和希望!哲人第二步当然是继续追求真理,但是人们却不能靠此而继续生存。就算我们熟知星辰运转的秘密,难道凭这个就能慰藉下层人民穷困的心灵?在哲人的真理中,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是历史神话,我们的神话又成了对自然的多情幻想。哲人才不会告诉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他们不闻不问,或许要为世俗的苦难皱一下眉头,但接着就去穷究数理了,我们却要面对传统的丧失和信仰的危机

        哲人必死,更因为哲与普通人相比就是异端。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解角度:爱情。如果哲人连普通人的爱情都理解不了,我们还能希望他们带给我们什么?俄瑞斯特斯大胆表达对她的爱情,希帕提娅的反馈不同常人,或是叫他去追寻缪斯女神,或是丢给他带经血的手帕,看吧,这就是哲人表达我对你没兴趣的方式。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地方总督,却仍然在她周围。夜凉如水的晚上,深情的握住她的手,缓缓表达爱意。他想,此刻世界只剩你和我在传情达意。她说,此刻世界只有你和我注意到地球正在转动。希帕提娅无意间泼的不是冷水,是强酸,永远销毁了普通人理解哲人的途径。虽然她自己也在感叹,这些年来,我一直研究,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她的感叹更像是一种誓言,一种发誓放弃世俗生活,把一切奉献给研究的承诺。

        所以,当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时候,她要求学生们忘记争吵,静心思考,因为“我们不是奴隶或者暴民”,她居然会忽略身边那个得到表扬的人就是奴隶。当俄瑞斯特斯提醒她,完美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分给我们一点时,她立刻联想到地球公转的轨道如果不是圆形又会怎样,全然不懂俄瑞斯特斯说的是理念世界不能带给世界一点点的公平和正义。当基督教的势力如同“兵临城下”般危急,她还是回答地方主教,她信仰的是哲学。她的确不同于常人,也就必须承担起她不同于常人的命运。

         也许,希帕提娅的藏书中没有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写的《云》,不然,她会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她的生活和理想。在喜剧《云》中阿里斯多芬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对“哲人”的劝解。《云》里面的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思想所”,前来学习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只学会了打自己的父亲,因为他懂得了万物平等,传统和宗教的观念再也不能束缚他了。阿里斯多芬用此来告诫哲人,哲人的工作不能不分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导一样,哲人要对民众讲述“高贵的谎言”。作为新柏拉图学派的希帕提娅,全然不应该忘记这番事关生死的叮嘱。

        即使希帕提娅的死亡被导演阿曼巴刻意杜撰成一个扭曲的爱情回应,她的坚持与消陨仍给我们以震撼。是的,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才成为我们不能否决哲人的理由,他们的所犯的忌讳正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力量。正是因为哲人必死,后世哲人才能够借此学会如何更好的在民众中言说和生活。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杀害他们的庸众才更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是否真的是凭借杀戮就可以消弭。


     5 ) 解析:乌达斯的视角

    由于不断转换的视角,这部关于女哲学家希帕提娅的传记电影多少显得有些主旨不明。

    起初是奴隶乌达斯的视角,他以一个暗恋者的身份默默注视着女主人【这个视角随故事推进过程中乌达斯的站队抉择而被迫中断,在随后他担任基督教圣战士的一些镜头里,我们看到当他在街头瞥见曾经的女主人时,目光是逃避的。】;随着多神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矛盾的激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暴力事件的过渡中,导演倾向于采用一种超然物外、俯瞰长河般的宇宙视角;在有些场合,女主角终于站到了叙事的中心,她会关心这座城市日渐分崩离析的政治生态,更多时候她选择沉浸于对天体运行的谜题解答;偶尔有些时候,视角会聚焦到她的两个学生(奥利斯蒂斯和辛奈西斯)身上,但这样的场合为数不多。

    在电影结尾部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们当作女巫俘虏并准备行以私刑,此时视角再度移回达乌斯身上,他选择在她遭到侮辱与伤害前将她杀死。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但令我几乎热泪盈眶的似乎并非女主角为科学真理的「献身」,而纯粹来自于达乌斯的亲手葬爱。画面插入了早年他守在女主角身边时一些极其细腻、温柔的时刻,这种人生美好瞬间的闪回让人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惨剧感到无比痛心。但这种痛心无疑消解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喟叹,而使之完全局限于一个小我的爱恨痛苦之中。【尽管它表现得是如此浓烈。】在游移了大半部影片之后,导演似乎终于下定决心,在首尾相接的统一中完成自己最终的立场选择。【关于这点我们最后再谈。

    在电影开场希帕提娅讲授的第一堂课上,她表达了自己对地球中心论的信念,而最终她怀疑它并试图找出更为合理的解答。在日后与自己的学生辛奈西斯的对话中,辛奈西斯指责她背弃了曾经对他们所做的谆谆教诲,而她的回答,面对各自的信仰「你是不能(怀疑),而我必须(怀疑)。」听起来的确很像一名科学斗士所应秉持的豪情状语与行事原则。

    她的另外一名学生——忠实的拥趸和仰慕者、日后常伴左右,对其保护有加的提督奥利斯蒂斯则似乎更看重情义与忠诚【不妨回想一下他在多神教徒与基督教徒首次冲突溃败后对平日里与自己争锋相对的辛奈西斯的维护。】,在面对信仰之问时,他会像一个茫然无措的小孩,不明白自己何以犯错,并在辛奈西斯更为恳挚的劝诫下颓然跪地、痛哭流涕。

    令奥利斯蒂斯无解的还有希帕提娅对天体星系的痴迷,她曾向他解释解开宇宙奥秘可获得到的那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快乐与荣耀。

    「就在这一秒,整个世界都在移动,而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只有你和我知道。」

    在我看来,她所追求的知识【至少在希帕提娅那里】是种极为实际的能力。它隐含的是权力。

    由这个角度来审视占比过重的乌达斯的视角选择,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由他的角度出发,恰好最能展现希帕提娅身处的权力地位。她平时的关爱【为他涂敷药膏】、称赞【声称乌达斯的聪明智慧超过课堂上她的学生们】都或多或少出于某种位居其上者的仁慈与施舍【这么说似乎有些不妥,但想想在基督徒意图攻陷图书馆的紧要关头,在气急败坏之下她对乌达斯的咒骂,正是这一点让乌达斯感到悲愤,随即立刻倒戈相向】;而当乌达斯意图强暴她旋即又跪倒在她脚下失声痛哭时,她从起初的恐惧也旋即恢复了冷静,并以一种神衹式的宽容「归还」了乌达斯的自由【而不是像一个被企图强奸自己的暴徒惊吓到歇斯底里、手足无措的女人】。

    希帕提娅在解开日心说公转圆锥曲线之谜时所露出的胆怯和谨小慎微,看上去都要比她在几乎遭到侵犯后的神态复原来得更加真实且充满「人气」,因为相比她所掌握的知识的权力,宇宙【或者可以说造物主】的创世之谜无疑更为强大,而对于这种远远凌驾于自己的未知事物,哪怕是带着挑战的勇气,也会流露出某种不可置信的退缩【或者说,对于即将攫取智慧果实的激越与恐惧】。她在惊觉自己可能真的获得了真相【通过另一位年迈的仆人的认同】之后,快乐地拥抱了老仆人,随后略显尴尬地重新摆正姿态。这里的失态要比她面对乌达斯时更接近一个天真的女性,在这一刻,她更像是一个索取者【获得某种启迪、得到某种奖赏,像是刚刚收到主人表扬的谦卑而自鸣得意的曾经的乌达斯】,而非身居权位的施予者。

    选择乌达斯的叙事立场是安全的,因为他身处新旧两个阵营,即不具有精英主义的傲慢,也不属于乌合大众的盲从,并可以选择在权力更替之时,带着一种不忍且缅怀的心情抹去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欲望。

     6 ) 精英难觅

    没事儿,我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像影评没关系,没用没关系,不全面没关系,祥林嫂没关系。 这个电影里头我顿悟到一个对我来说特重要的事儿。那就是人民群众永远是无知愚昧不善于也拒绝思考的,都是用煽动性的语言可以鼓动成巨浪,不去问问前因后果就飞奔向前狼奔豕突的。从古希腊时代到今天皆是如此。电影里的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各种就不用说了,所以演讲术多么重要无须赘言。苏格拉底最鄙视教这个东西的智者,大概因为其努力的方向不是真理,而是燃烧愚昧的人民群众的荷尔蒙。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飞机大炮原子弹能上月球也能把地球炸毁几十次(地球一次就毁了,能炸毁一兆的一兆方次也用不上),广大人民群众其实还是一样的愚蠢不热爱思考问题只集体无意识地一拥而上摆pose。无论是抵制日货还是抵制家乐福并且把俄罗斯国旗拿到家乐福面前焚烧,这和乱石打死哲学家的思考过程没有任何区别。在上一句话里面,没有思考过程也是一种思考过程。 文明的进步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小撮,别有爱好的一小撮,走路会掉进井里会撞树树上掉下苹果还要问个为什么,这样的一小撮推动的。从驴车牛车到磁悬浮,和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你别拿社会化大生产解放劳动力这些说事儿。过去我老理解不了为啥有人觉得社会不但不会进步而且还会倒退,现在我理解了。因为人民群众是一个稳定的愚蠢集体,这种愚蠢在某些时期被独裁者利用之后,社会不倒退才怪。再来几次红色高棉或者文革试试,看倒退不。 有时候我真觉得“精英”是一种天分,现在好多受过所谓国内一流高校高等教育的人的理解力,都能让我气得吐血。对于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的兴趣,对于这帮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事情。具体的事件实在懒得说了,我真发现我这样的人或者哪怕仅仅是能理解我的想法的人都比我原本想的还要少,真他妈的……没事老子习惯了。支撑大部分人日常思维判断的总归还是各种固有的偏见、毫无根据的谣言、只言片语、感觉、偏好等等,逻辑真是一件稀罕物。当然我更见过无数没有输入端的,说啥都没用的。这种人真不配当作目的来对待,因为你丫就是行尸走肉。 hypatia还是蛮美的,我怀疑她的发型是大脸妹救星。然而最后一幕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人类那么早的时候就知道捂住口鼻可以让人死掉了?这么高级?我觉得真实场景好像大概其实就是乱石打死吧。。。这和苏格拉底挺像的。。。 其中科学发现的几处非常激动人心,至少深深打动了我,我又重新发现了一遍椭圆(之前学的都忘记了)。并且她表示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嗯,很乖呢~但是也很孤独。让人想起尼采叔本华啥的,只能靠狂妄自大勉强混日子,非常悲催。 还有个疑问是她到底结婚没有男人没,长那么好看不结婚可惜了啊(当然可能只是演员好看而已)。不过没有灵魂伴侣但是又期待有也很悲剧,我的意思只是说有人xx还不错。 反正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两个,一个是人民群众永远愚蠢千年不变,另外一个就是喜欢科学和真理的人真他妈的孤独。 最后的情景还让我想起席慕容的几句诗 最后是我 微笑着 含泪 灭顶于 探访你的路上 相当应景。这诗叫《尼采的戴奥尼苏斯》。 ———————————————————— 2011.5.24 我要补充一下,我觉得那个hypatia滴那个老奴深得我心。当她问,你觉得这样是否是对的,老奴思考了一下,说,那应该就是对的了。我靠,这么聪明!!!尼玛真幸福!!!那种年代里还有这么会思考的人陪伴在你身边,真是纵做鬼,也幸福……我跟放这个电影的老师表示,我真喜欢那个老奴啊……他说,你口味真重…… 以及标题参考1L改了,原来的标题是乱起的。

     7 )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病场,问题在于怎么应对它。……本文偶有虚写,不缚实情。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

    ——《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文=空语因明

    唯有哲学,带来自由的正义,

    却总有人被奴役,甚至被,虚浮的哲学奴役。

    ——《哲学悲剧集》页七

    在哲学所遇到的悲剧遭遇中,希帕蒂亚之死要比苏格拉底之死可悲得多。如果说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哲学寓言,那么希帕蒂亚之死则铭刻了文明的顽疾。他们都是由于不信世俗秩序中的神灵,并且被认为蛊惑人们的想法,而被谋害的。苏格拉底被审判,因为被认为不信城邦的神,而被判死刑。至少,苏格拉底可以申辩,审判是按照文明的方式,按照当时的程序正义来进行的。而且那些污蔑苏格拉底的人,后来遭到了报复。然而,希帕蒂亚之死,却是被残忍的基督徒们,以野蛮的方式杀害的——据说她的头发被硬生生地拔掉,皮肉被刮去,残骸被侮辱。而且那些进行残忍谋杀的基督徒们并没有被报复。相反,那些信徒更可能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圣战。现在,基督徒们漫布世界,甚至占领了历史纪年。恰似抗争之人面对着命运的诡计,哲学理智沉浮在历史的雾霾中。

    《城市广场》讲述了希帕蒂亚被谋害的过程。虽然这个电影故事不能被当做历史纪录片来看,部分情节作了简化和浪漫化处理,但是它展现的精神还是可靠的。它展现着,希帕蒂亚的哲学精神;它展现着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历史精神,在希帕蒂亚之死事件中,由偏执的宗教信仰驱动的群民(基督徒们)的疯狂,对理智文明的破坏。除了世俗情感的线索外,该影片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哲学中获得的慰藉,她对哲学-科学的热情,在哲学-科学研究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历史尘暴中的脆弱,她在与偏执的基督教信仰对抗中的惨败,以至于惨死。其实,世俗情感的线索也已经渗透在这两方面线索里了。

    【哲学的慰藉】

    影片《城市广场》从宏阔而静谧的太空开始,希帕蒂亚在课堂上讲述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虽然影片开始的希帕蒂亚讲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她实际上是个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她进行天文观测和数学研究。亚里士多德更加重视地球-经验秩序,柏拉图主义更加重视天文-数学秩序,恰似拉斐尔在《雅典学院》里绘画的那样,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用手覆地。它们之间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互补融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天体按照完美的圆周运动运转,而地球上的事物则被各自的自然位置所“牵引”。柏拉图主义认为人间事物是不完美的,应该用数学或理型去认识太空和现实。

    与静谧的太空相比,人世则显得纷乱而吵杂。哲学-科学的起源就在对太空-人世的沉思,太空的有序运转是自然的理智的体现,自然的理智为人世的纷争提供了参照。人世总归是缺陷的,而哲学在沉思中发现了理智的完美。甚至可以说,对应沉思中的完美精神而言,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患有精神缺陷症,世界就是巨大的精神病场。哲学是一种理智疗法,为在人世纷杂中苦恼的人提供疗愈或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和其它某些超越民族的宗教,其中蕴含的精神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将尘世看作精神缺陷场,为信徒提供慰藉。然而,哲学的慰藉与宗教的慰藉有很大的区别,哲学的理智有更优越的生命力,哲学不会给某些人编撰出来的神怪故事提供专断的权威,哲学也不会纠结应该怎么处理某个先知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关联。在《城市广场》故事的历史背景中,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关联的争论是引发纷乱的原因,而这并非只是信仰上理解差异的冲突,更是为获得世俗权力而进行的争端。

    与宗教相比,哲学更具包容,但不会包容蒙昧。这大概也是宗教能获得更大权力的缘故之一,让人盲从,奉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在哲学的开端,哲学理智就已经批评人神同形同性论的看法,但是宗教神话和世俗的融洽并不是哲学所反对的。哲学中往往也会陈述神,但那往往是自然理智的象征。在影片《城市广场》中可以看到,希帕蒂亚的学生中既有基督徒也有异教徒,他们通过分享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融洽相处。《城市广场》给出一种感觉,似乎希帕蒂亚只是个教师,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偶尔通过自己和执政官的友谊去发表看法。不过实际上,希帕蒂亚是个公共知识分子。根据当时的编史作家的叙述,希帕蒂亚也会在亚历山大城的城市广场上向任何有兴趣的听众宣讲哲学。当时的亚历山大城是一个混杂许多种信仰的城市,如果没有共同理解的思想基础,难免会有冲突。而哲学就可以在基督徒和异教徒之间提供可理解的思想基础。向公众宣讲哲学可以被看作是维系民众秩序的一种努力。然而,这种努力与权力欲或权谋相比是非常脆弱的。

    既然一个哲学家在给社会带来和谐的努力中遭到了阻碍,那么就在哲学中获得慰藉。这类似“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但不同的是,“独善其身”缺乏哲学精神。在哲学中沉思,学习和创作为希帕蒂亚带来了难以被剥夺的哲学慰藉。唯有哲学让这个思想者体会到了自由,让她成为自己。希帕蒂亚为此舍弃了世俗的情爱,终生单身,因为与哲学理智相比,处在尘世中身体是不完美的。

    希帕蒂亚不仅自己用哲学的慰藉舍弃情爱的慰藉,也教育她的学生,去意识到哲学慰藉超越情爱慰藉的地方。这表现在《城市广场》中,希帕蒂亚拒绝学生求爱的过程。求爱是情爱慰藉所引发的冲动。对此,希帕蒂亚先是比较含蓄地拒绝了他,让这个学生转向对音乐的爱。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音乐是自然的数学式和谐的体现。这个学生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个建议的含义,于是改用演奏音乐向希帕蒂亚求爱。对此,希帕蒂亚则采取了直接的方式,去拒绝求爱者。希帕蒂亚给了这位求爱者一块血布,它象征身体的不和谐或不完美或不洁净,以此提醒那个学生要追求和谐而完美的理智,而不是不和谐而不洁的身体。《城市广场》可能是意识到去表达身体的不洁,带有类似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并且和现代的意识形态不照应,可能会引起误解,故而对这段话表现得比较含蓄。只是让他追寻真正的和谐。

    希帕蒂亚所处的五世纪,正是古典文明终结,基督教文明开始主导地中海文明的时代。希帕蒂亚试图用哲学传播思想的和谐,试图照亮哲学灯塔,但在时间的迷雾中,只能是失败的。那些身体的欲望都难以得到满足,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基督徒,根本难以领会哲学式的和谐,他们已经沉迷于一神教信仰里幻想式的应许。于是,他们推倒毁坏异教徒的神像,烧毁撕毁异教徒的典籍,有《圣经》就够了。然而,对于古希腊哲人而言,《圣经》是野蛮人的记载。《圣经》并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不同的记录者和幻想家们写成的故事汇编和伦理准则。其中充斥了虚构和矛盾,因此后来人可以从《圣经》里摘取几段话,进行符合当时情境的解释,就会看起来合理了。即便如此,尤其《新约圣经》更多地是文学或伦理内容,它不会告诉信徒们地球是圆的,也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数学实在,不会告诉他们圆锥曲线论。不过明确的是,中世纪知识分子所领会的《圣经》,和文盲所领会的《圣经》是显著不同的。

    没有写进基督教教义中的内容,是不能胡乱说的。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在《城市广场》中,当一个不了解古典文明的基督教信徒宣称“地球是平的”之类的看法时,曾经跟随希帕蒂亚的男奴虽然知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但也不会告诉这些信徒,如何用目的论来解释地球可以是圆的。几百年后,基督教会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和天体运转的解释,并且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不再属于理智,而属于信仰了。

    与独裁的宗教不同,宽容的哲学会按照理智去修正理论。《城市广场》虚构了希帕蒂亚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理论,发现行星运转的椭圆轨道理论的过程。影片中的希帕蒂亚,在领悟到太阳中心论的可行性和行星的椭圆轨道后,满眼泪光地目视太阳的升起,满怀欣慰。她走出了束缚着灵魂的洞穴,哲学理智像太阳那样明朗,又神秘;似乎永远难以企及,又在不经意间显现。实际上,希帕蒂亚没有什么思想成果流传于世,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轨道的过程也没有那么简单。然而,这个情节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希帕蒂亚自己了。它以虚构而合理的科学成就,让对极端宗教之野蛮的谴责变得直达星空。如果没有极端宗教对文明的破坏,很可能科学发现会提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个情节也让哲学的慰藉,可以在太空中俯视尘世的疯狂。然而,就算她并非貌美,也没有思想成就,希帕蒂亚也更具精神意义。希帕蒂亚的悲剧之感动,不应该是由于她的美丽或她的科学成就,而是她在哲学的慰藉中所获得那种和谐。

    【历史的雾霾】

    抛开哲学的慰藉,唯有历史的雾霾。

    希帕蒂亚之死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她自己了,甚至已经遮蔽了她自己。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古典文明秩序的衰亡;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宗教的邪恶,或极端宗教的邪恶;也有看法不看重她的死,而看重由她的死所导致的她的名气,可以从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女性主义的主张或知识分子的价值。影片《城市广场》比较偏重的历史意义是展现极端宗教的邪恶。影片里的基督徒的衣服更像当代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而不是古代的信徒。不过对于很多无神论者而言,这丝毫不会减少对古代基督教之疯狂和极端的厌恶。从现代早期开始,希帕蒂亚之死就被无神论者用来谴责和批评基督教体制了。可是基督教已经渗透进了历史,甚至在信徒的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并仍然掌握着某种现实。然而,疯狂并不限于基督教,或其中的极端思想,而在于人们建立秩序的时候所附带的那种野蛮。希帕蒂亚并没有要求现实必须纯粹,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历史能够纯粹。

     8 ) Davus的悲剧~

    在那个奴隶制的年代,大多数奴隶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已被刻上奴隶的烙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在拔高一个人物,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我倒愿意这么想想一下
    Davus从小生长在Hypatia家庭,从小伴随着相对而言算是对他不错的Hypatia,没有人刻意为他戴上奴隶思想的枷锁。然而这并非福气,正如Hypatia后来所说,我必须怀疑,所以她从小也是如此成长的,在这宽松环境里成长的Davus思想也相对独立自由一些。
    所以当他那份爱弥散开来时,他会矛盾而压抑,普通的奴隶大概直接会用习惯性思维扼杀掉自己的感情,但是Davus不会,他只会痛苦。
    因为爱情的痛苦他开始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或许不敢奢望得到Hypatia的爱,但他至少可以去爱她。
    然而平等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越思考越是动摇了那些生而为奴隶的理由。
    Hypatia再是智者思想还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片中她几次把奴隶当作低劣的比较物,从Davus那深受伤害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更是受到煎熬的,他连爱她的资格都没有~
    而这时基督教给了他一丝光芒,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些教义,信奉的理由只有一个,给与他自由与平等,他不再是犹太教民的奴隶。
    而当他获得地位上的平等时,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Hypatia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生而为人所获得平等自由的解脱。
    我始终觉得Davus是个巨大的悲剧,Hypatia可以为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但是有些人却活在夹缝中,恨无法干脆,爱不得彻底~
    当最后他亲手了解Hypatia的生命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不仅仅为所爱的人,也为了自己,看得我也潸然泪下了~

     短评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6分钟前
    • pussycat77
    • 力荐

    也许历史就像海帕西娅的椭圆的轨迹,你以为已经渐行渐远,转了一圈却又回到了最近点。

    8分钟前
    • mj
    • 力荐

    希帕提娅(Hypatia)的死和基督徒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烧 不只是让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迟了1200年。。。她用一生求得的答案 那比圆更为完美的椭圆轨迹 并不能像明灯照亮整个城邦 或后面的世代。。。人类追求信仰 总是变成对屠杀的呼唤 如今的世界一点也没有比过去进步多少 一点也没有

    12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还行

    好恢宏的悲剧,看得我心都流泪了

    16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信仰本身没错,但任何有组织的信仰到最后都毫无意外变成政治,以信为名行恶,且邪恶的方式古今大同。电影效果大气磅礴,细节丰富,多个视角并行。理性和美好之光的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有多少贪欲与阴毒假借圣神之名?宗教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令人丧失最基本的常识,犯下残忍暴行后还陶醉在虚幻的荣光之中。我们只知道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天国”,却不知道它的底线叫做“同情”。当你逾越了同情的底线,你也就跨入了地狱的边界。

    2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愚昧消灭了文化,但文化总是不会消亡。伯林说,“哲学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以许多寻常信仰的基础作为假设。但是人们不希望对他们假定的东西刨根问题。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方的。在这里,让人看到数学家的追问,和人们对于打破这种假定的恐惧。

    2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28分钟前
    • 会说话的枕头
    • 还行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31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36分钟前
    • Finikz
    • 推荐

    让人深思

    40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41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

    46分钟前
    • ╯^╰
    • 推荐

    那些牛逼的俯拍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片子的美工确实不错。google earth式的视角真是有点好玩了。问题在于叙事支离破碎,吐槽基督教又着实有点狠。用性别叙事来消解其他的叙事路径,很狡猾也很有效。精英主义大尾巴暴露无遗。可贵的是略略有些反思西方文明的味道。不过女人终归是祭品。

    5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新柏拉图主义女哲学家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她的被害,预示着希腊科学文化的自此衰落。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是追求正义、真理,怀疑一切!

    60分钟前
    • 万万
    • 推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两个男人的杯具,一群疯子的传奇

    1小时前
    • 推荐

    (8/10)其实我不喜欢给本片贴一个“女权”标签,这太狭隘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杀害并非只因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不膜拜基督”,早期的基督教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以及今年50周年的某个“十年运动”一样,经常强迫别人信教,否则就打为反动,而希帕提亚是哲(科)学家。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

    希帕提娅在死前那一眼,看着图书馆空心圆形的屋顶,从明转至暗的阴影,再到她从明转向暗的眼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在告诉世人她对她所追逐的坚定不移。所谓基督教徒利用信仰,使他们举起了无知与愚昧的石头,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1小时前
    • A-sun*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