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房间2003

    房间2003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03

    主演:托米·韦素,格雷戈·赛斯特罗,朱丽叶塔·丹妮埃拉,Philip Haldiman,Carolyn Minnott,Robyn Paris,Mike Holmes,Dan Janjigian,Kyle Vogt,Greg Ellery 

    导演:托米·韦素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犯罪都市4

    • 更新HD

      海鸥来过的房间

    • 更新HD

      冷漠怪

    • 更新HD

      如果我能冬眠

    • HD中字

      1980

    • HD

      冰下的鱼

    • HD

      神偷伊克巴尔

    • 正片

      恶魔来到堪萨斯城

     剧照

    房间2003 剧照 NO.1房间2003 剧照 NO.2房间2003 剧照 NO.3房间2003 剧照 NO.4房间2003 剧照 NO.5房间2003 剧照 NO.6房间2003 剧照 NO.16房间2003 剧照 NO.17房间2003 剧照 NO.18房间2003 剧照 NO.19房间200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Johnny(托米·韦素 Tommy Wiseau 饰)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对朋友家人很好,尤其是他的未婚妻Lisa(Juliette Danielle 饰)。然而Lisa是个两面派,一边若无其事地和Johnny相处,另一边却勾引他最好的朋友Mark(格雷戈·赛斯特罗 Greg Sestero 饰),他们背着Johnny多次发生不正当关系。  这天,Johnny升职未果,意志消沉的他回家后得到Lisa安慰。可是Lisa背着他,对其他人撒谎称Johnny不仅喝醉了,还动手打她。Johnny最终能不能发现未婚妻的谎言以及她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长篇影评

     1 ) 再见亚力山大

    凌晨两点,看完这部片子,脑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亲情、时代变革……发现自己思绪混乱的情况下还带着些语无伦次,尽力想组织起语言来凑起一篇还算过得去的影评,可到底该从何说起呢。

    在无序的状态下,脑子里不由自主的跳出了温馨这个词,似乎也只有这个词。整部片子里除了游行时和警察发生冲突那一幕有些许的政治片的影子要反映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人性,会让我不由的联想到像《卡庭惨案》、《窃听风暴》这样的片子。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以一个轻松的心态看这部片子的,相信大多数人的脸上也会在观影时不由自主的挂着笑容。

    其实,或许用苦中作乐更为恰当些。抛开所有敏感的要素:家?国?党派?阵营?亲人的分隔两地,妻离子散、四十年的积蓄化作一堆废纸、昔日的东德航天英雄辛苦的在为糊口而开出租车……所有的这些想一想就觉得荒诞的却又让人无奈的现实才是始终哽咽在喉般的让人跨不过去的一道坎。随便你来的是什么:洪水、地震或者其他各种不可抗拒自然力,没得说,咱咬咬牙扛过去,可所有这些遭受的不幸,都是人为的,或者换句话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群人在那得瑟、自找的结果却又波及了其他无辜的人,这就不免会让人郁闷,为什么受伤害的偏偏是他们?所以片尾,那段昔日国家航天英雄在图书馆里冒充新任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讲话就一次次回想在我耳边,或许这也给片中的妈妈,给观影的我找到了答案。

    所以还是应该简单点。当终于苏醒后还停留于昨日世界的妈妈从想吃酱黄瓜开始到想看电视,从庆生时想见见自己教过唱歌的小学生到想去郊外别墅住上一段,一个个新的想法的提出都在挑战我们的亚力山大――这位孝顺儿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看着他一次次和自己的朋友煞有介事的在那扛着摄像机,布置简易的演播厅,如时空倒转一般凭空编造着历史事件,自编自导着诸如每日新闻,可口可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饮料等等越来越有难度的事实时,我也在随着剧情发展着实为他捏一把汗时,又不得不一次次被其努力、被其想像力所感动,至少这些为自己的妈妈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给很多人树起一个榜样。

    动容之余又不得不为他感慨,或许这个他努力为自己深爱妈妈编造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他心中的理想国?当被一瓶绝迹的酱黄瓜或者被以它为代表的种种昔日信手拈来的日常用品逼的身心俱疲时,我们的亚力山大望着这片头顶上的天空,问自己这一切是真实的吗?或者观影的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吗?我想,不管怎样,至少环绕着你的是这个你为之努力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家,或许这就够了。就算有再多艰险,至少这片苍穹下有这样可爱的人在为我们演绎着这样的温情、温暖的故事,之于我,这就够了。

     2 ) 历史记忆不该仅是一次温情的表达

    这部德国片,或者也许可以说,西德片,在意识形态缝合方面是一部还算成功的电影。片子以一个东德家庭在1989到1990年间的生活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东德人在这一巨大历史时刻中的心态。作为一个故事,它戏剧化的情节明显脱离了生活,因此它折射出的既不完全是东德人对资本主义的热望和欢迎,也不仅仅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幻灭时的屈辱和悲伤,而是西德人眼中的东德,是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然呈“分裂”状态的德国里占有优先话语权的西德人所渴望看到的东德。拍摄这样的电影的目的显然是进行精神上的整合,但是,在这种整合之中,西德是完完全全的主体。 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Alex的男孩,他小时候父亲叛逃到了西德,而在那之后他的母亲带着他和他妹妹生活在东柏林。母亲在父亲叛逃以后成为了一个社会活动家,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国家荣誉。1989年的秋天,母亲在一场百姓争取新闻自由的游行中看见了儿子正被警察带走,母亲在巨大的恐惧中在了街上,并且陷入了漫长的昏迷。有意思的是,母亲没有目睹柏林墙的倒塌,她的昏迷持续到8个月以后——那时Alex已经从电视修理厂的国家工人变成了资本家的电视公司的员工,她的女儿也已经到了Burger King工作。怀着对母亲的关心,Alex努力地制造着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假象,于是引出了一系列的喜剧情节。但是母亲终于目睹了列宁的塑像被直升机整个从地面上挖起吊在空中飞行。曾经的偶像于是成了滑稽剧式的场景的中心。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母亲坦陈了当年父亲叛逃的事实。其实他们的计划是父亲先逃,然后母亲带着孩子也去西柏林,可是母亲出于恐惧和对孩子的保护,留了下来。可以想见,母亲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才成为了社会主义的积极拥护者——一切只是一种表态。 引人思考的是,为什么留下来的是母亲,而逃走的是父亲?性别问题再一次提醒我们西方电影中永恒的主题:父子关系。片子结尾的时候,母亲死了。Alex的画外音说每当他想起过去的年代都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母亲成为了东德的象征——一个逝去的女性的形象。而西德是男性的、父亲的。当Alex和父亲达到了和解,和解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也是意识形态。在那之后Alex才真正接受了东西德统一的事实,而此前他一直积极地为母亲在电视画面上布置出一个假想的仍然存在的东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西德被片中的父亲所代表着。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这种结构是一个文化上的“东方主义”的再生产:政治文化上的东方——东德——被不可避免地“女性化”了。电影结束于两德统一的纪念日,灿烂的烟火掩盖了其他的事实。镜头中只有自由欢庆的人群,却没出现那些因为这个西德压倒性胜利的统一而失业和潦倒的人们。统一成了一切光辉和荣耀。 母亲的死去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影片的叙事难题。如果她还活着,故事又将怎样继续呢?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裂痕能够被一部情节剧缝合吗?可惜的是,东德人已经不可能用电影生产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他们的心理历程。在那个一夜之间垮掉的社会主义国度中还剩下一些东西——比如摄影爱好者手中的百佳相机和潘太康镜头——能够提醒我们它切实的存在,除此之外,沉默代替了一些人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痕。那些弱者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不能被历史彻底遗忘,却不得不看着自己的故事被强者来讲述。 德国的电影生产者和大环境毕竟有这种意识形态的自觉来生产这样的电影,这必然是那些骚动着的暗流长久以来的要求。哪怕只是一片糖衣,也可以在刹那间抚慰历史的创伤。唯有正视它,伤口才能得以愈合,即便是对历史中的胜利者。 这部电影中没有对过去的怀旧,但却唤起了我对社会主义的深深怀念。当马克思成了难以索解的“幽灵”,当列宁成了被道别的对象,我难以避免地陷入了一种假想的乡愁。

     3 ) 告别的仪式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看的,狂喜欢。

    动荡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可以演绎得沉重深刻,也可以如此举重若轻。在达观的幽默自嘲中,有发自内心的无奈和辛酸,就像我喜欢的那些前苏联和东欧电影,无论是梁赞诺夫,还是同样从侧面描写社会变迁
    的《小薇拉》、《美国女儿》,或是前南斯拉夫的《地下》…… 而《再见列宁》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拓展。

    苏联解体,两德合并,东欧巨变,仿佛是一夜之间,山河变色,人心离乱,价值受到质疑,理想遭到抛弃,信仰分崩离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彷徨迷惘、欲哭无泪的是那些小人物,是无数个母亲那样把全部生
    命融入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她们无法轻松地与这个时代告别,投入另一个世界。父亲作为一个当年的异类,其出走是对家庭和祖国的双重背叛(虽然后来证明真相并非如此),而使母亲从这种打击中振作起来的
    正是这种和意识形态融为一体的信仰和事业,无论精神、情感还是理智,它们都已密不可分。于是,当母亲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孝顺的儿子开始了他精心设计的“骗局”……

    谎言的编造,以及为掩盖层出不穷的破绽而不断编织新的谎言,已足以衍生出一部引人入胜的好戏。但不止于此,渐渐的,我们发现这已不仅是一场善意的游戏,也不仅是儿子的朋友对导演理想的实践,而演变成了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怀念。当影片结尾,儿时的偶像,昔日的航天英雄在只为母亲一人拍摄的电视中作为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使这种纪念往昔辉煌的行为艺术达到了高潮。是的,那种凝聚了我们生命的理想不应该走得如此仓促;虽然在历史潮流的裹挾下我们总是无力抗争,但请允许我们重拾尊严,在此上演我们心目中历史的另一版本。

    就这样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纪念,这种纪念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民族国家。不是气势磅礴的史诗,却叫人不由肃然。这就是《再见列宁》,有亲情,爱情,信仰,背叛,善意的谎言,残酷的真相,人心的冷暖,历史的变迁,你还能从一部电影中期望更多吗?

     4 ) 《再见列宁》,意识形态的骗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意识形态机器的一大特征在于,对历史的重新言说、重新建构。可谁来对历史进行言说呢?历史言说的主体是谁?这又关乎于一种传统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宣告着康米主义阵营的全盘失败,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出。资本主义毫无疑问成为了历史的“赢家”,势必要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

    《再见列宁》作为一部关乎于历史的电影,它当然指涉着政治,指涉着现实。和大多数再现冷战前后历史的影片一样,《再见列宁》依照着一种冷战后资本主义胜利的逻辑去重新塑造资本主义的身份,美化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在当下建立某种合法性。

    但《再见列宁》是狡猾的,它不直接呈现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而是巧妙的将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融入到它缝合性的家国叙事当中,用叙述的手法弥合了这个游荡在欧洲大地的幽灵,并最后将幽灵放逐,完成了某种“告别”。

    导演运用剧作的巧思去实施他那精湛的骗术。暂且不提,导演刻意的对柏林墙推倒前东德康米主义暴行的刻画、对西德的呈现却宛如人间天堂,一面地狱一面天堂的叙述早已变成了某种历史的模板,一种标准答案,而导演对于资本主义虚假景观的表现更是令人作呕。在剧作上,编剧设置了一个剧作上的巧思,一个意外且拙劣的设定,那就是患病晕倒的母亲错过了历史的重大一刻,对历史的巨变一无所知。于是,母亲就成为了东德的遗产,挥之不去的东德印迹。儿子亚历山大竭力为母亲营造一个东德依然存在的幻想,并虚构了另一种不同与现实的历史叙事,亚历山大构造了一个现实颠倒版本去欺骗母亲。不是东德涌向西德,而是西德涌入东德。“社会主义不是封闭自我,而是走向他人”,这句话背后是对过往康米主义道路的全盘否定。看似在这重虚构的叙事中,康米主义阵营的东德胜利了,实则不然,在虚构中,东德依旧没有获胜,获胜的仍然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自由民主的霸权。不得不在此承认导演的狡猾,企图两边都讨好的同时还夹带着自己的私货。

    导演最后的骗术是虚假的告别。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告别是什么样,两个人在面临离别时挥手告别,一种双方自主的情感表露,尝试对双方过往的一切进行和解。而影片所呈现的告别完全是单向的,不对等的,列宁已逝、康米主义阵营不在,我们如何向一具尸体进行告别?亚历山大最终将母亲的骨灰放飞在空中,似乎象征着东德一切过往的结束,曾经家庭的结束,康米主义的结束。这是亚历山大一厢情愿的告别,一种虚假的和解,妄图对那历史的创伤处、断裂处进行缝合。

    康米主义不应该被转化为一种记忆,不应该被过去的阴霾遮盖,康米主义不作为记忆,不存在在过去。康米主义是行动,来自于当下,开始于当下,最终走向未来。而我们的行动必须从戳破这种意识形态的骗术开始。

     5 ) 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

    我记得该片里有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很有玩味,其实母亲很清醒地活在自己编制的一个梦里,到最后她才说了实话.

    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提到这个情节?要么是我记错了?

     6 ) 再见,列宁;再见,乌托邦。

    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以前我会以为是一部带有纪念列宁性质的纪录片,冗长枯燥而政治味道十足,于是我总避免了和它碰面。但是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我只能用“我的沧海遗珠”这么几个词来形容。

    再见,列宁。。。。。。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再见,列宁》,但是却同列宁并没有带大关系。顶多就是列宁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和列宁塑像。在母亲昏迷的八个月中,东德的地域防线终于被西德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武器所攻陷。而东德人们的心理防线也最终被资本主义的先进物质精神武器所渗透。当屋顶上挂起可口可乐的商标,当姐姐嫁了一个西德人,当象征社会主义精神壁垒的列宁雕像被轰鸣的直升飞机吊起,飞过惊愕的母亲头顶。这是一个时代的完结,这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瞬时间,东德的人民要接受来自西德,来自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场发自内部的自我颠覆。在这里影片没有直接描绘东德人民对这样的突变的抵触。反而用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不带表情的向人们展示那个巨变分水岭的变化,有的点滴,有的轰然。

    与其说是再见——列宁,不如说是再见——过去的信仰。影片被放置在一个家庭为单位的背景中,你看不到可是可以体会到面对那个历史端口的人们的亢奋。柏林墙最终被拆除,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隔膜逐渐消失,当阿列克斯前往西德再也不用检查身份的时候,并且接受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这无关某种信仰的丧失,这只是某种信仰必然的更迭与换代。

    母亲是一个对社会主义有着强烈感情的人,其实与其说母亲钟情于那个时代的信仰,不如说是母亲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缺少定位而寻求的自我诠释。影片最后揭示的母亲的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说明,母亲是自我强迫的实现一种对自己价值的归属。丈夫的离去使得这种归属感越发强烈。

    在东德刚刚被合并的日子里,阿列克斯也曾失去过归属感,他失业,又再上岗,以及在西德的小卖部中看到叫他咂舌的来自资本主义的色情电影。但是他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社会构架和价值观。可是母亲并没有,于是,阿列克斯,这个带着德国人孩子气和怀旧气质的主角开始了一场善意的谎言。

    再见,乌托邦。。。。。。

    这是一部用家庭作为背景来透视东德和西德历史巨变的电影。影片中性的调侃历史的巨变和这种巨变下小人物的生活。谎言的命题贯穿电影始终。从阿列克斯对母亲的谎言,到母亲埋藏了十几年的对阿列克斯姐弟的谎言。以谎言作为砖瓦,导演在影片中为我们建筑了一个介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乌托邦。

    因为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他没有任何强加给观众的政治语言,也不要用过多的立场或者所谓政治色彩来玷污它。影片站在中性的角度上,调侃,无奈而温柔的把你拉进一个导演临时假设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给人们以想象和复制的权力。阿列克斯用带有孩子气的荒诞方式把时间定格在那个德国合并的前夜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是一个具备了西德物质文明和东德精神文明的社会。人们保留着原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比如,少先队员给退休党员唱歌,老干部的聚会。我们不得不赞叹导演的想象力,这个假想社会被漫画式的少许夸张。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主义终于战胜了资本主义,列宁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化了可口可乐,东德反向渗透着来自西德的备受“资本主义毒害”的人们。。。。。。。

    在这个乌托邦中,人们更被赋予了无限复制的权力,从只有从前东德才生产的酸黄瓜,到20元钱招募来的唱歌的红领巾,到外面人们穿的花枝招展而家中只能穿从前旧衣服的家人,到角色错位的前东德宇航员,再到被无限搞笑复制的电视节目。赞美那个天才的节目制作人兼新闻播报员,当他从新的角度诠释自己被政府警卫拖走的原因的时候,电影院里所有人都已经笑的岔气了。这个理想国中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复制的,但是,不能复制的却是母亲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的意义,还有这个乌托邦真正背景下的社会性质的变化。

    逝者如斯夫,当母亲的骨灰同烟花一起绽放在不再存在东德或者西德的天空下的时候,阿列克斯深深叹一口气,他已经陪同母亲完成了一场社会变化背景下的归属感的寻找,现在已经结束,他可以投入到现实的生活镜头中。所以,这才是真实生活的开始。再见的是乌托邦,开始的新的生活。

    另外要提到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来自法国的配乐大师Yann Tiersen,他用充满灵气的手风琴和三角铃勾勒出影片的充满爱的意念,你听不到冰冷,只有温暖。

    再见,列宁;再见,乌托邦;拥抱新生活。

     短评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4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13分钟前
    • AC
    • 力荐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2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23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27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3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34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36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3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41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想吃德国酸黄瓜

    43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4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5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60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