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狩猎

    狩猎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韩国2016

    主演:安圣基,赵震雄,韩艺璃 

    导演:李宇哲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归零地

    • HD

      虎胆龙威

    • HD

      吉星拱照

    • HD

      世纪虫

    • HD

      特遣侦查

    • HD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 HD中字

      明日世界

    • 正片

      荒野女囚

     剧照

    狩猎 剧照 NO.1狩猎 剧照 NO.2狩猎 剧照 NO.3狩猎 剧照 NO.4狩猎 剧照 NO.5狩猎 剧照 NO.6狩猎 剧照 NO.16狩猎 剧照 NO.17狩猎 剧照 NO.18狩猎 剧照 NO.19狩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狩猎》是一部追击惊悚影片,讲述了偶然在荒山发现金矿的猎人们却引发了一起事故,而为了抓住目击到事故现场的老猎人,展开了16小时的追击战。

     长篇影评

     1 ) 最后一枪!

    在影片的结尾,事情发生一年后,卢卡斯带着女友和儿子参加狩猎季的成人礼。从卢卡斯和过往朋友们以及克拉拉的交流可以看到,他们这一年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小镇。成人们的招呼热情而客气,但围坐时失却了往日的纵情欢乐,失却了坦荡和信任的眼神,卢卡斯看到的只是邻居们的不安和故作镇定,当然,他早已习惯了。孩子干爹的介绍同时提醒着大家,这对父子是世代生活在小镇的,和在座所有人一样拥有同样的文化和传承,和很多人有着共同的美好回忆。人们之间破裂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无法修复,同样历史也无法重写,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生活了传承了很多辈的人,最终被群体所抛弃,如同被家庭抛弃的孩子。卢卡斯虽然被证明是无辜的,但事件同样也让这个社会中事件的参与者们看到了自己的愚昧,正如卢卡斯的儿子的咆哮“你们这帮蠢货!”卢卡斯的出现,让他们如芒刺在身。这一枪是他们内心的表达,他们已然忘记了他们的愚蠢,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愚蠢,更不愿想起。他们代表了社会的大多数,消除异己,才能继续生活在他们的历史中。这一枪是人类社会的原罪,一帮为了自己的个体,彼此依靠在一起,以社会的名义和意志,去剥夺其他个体的自由和生活。群众是可悲的,他们并没有胆量去挑战更大的社会规范,只能以传统的狩猎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意愿-“滚吧!离我们远远的,永远不要回来!!”或许,社会和社会的,社会和个人的冲突,无关于农耕、渔猎或者游牧,也无关于善良或者罪恶,或许,总有那些美好和崇高的人,背负着社会的原罪,追随理想的光芒,点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2 ) 当你成为猎物

    《狩猎》是一部虐片,没有血浆暴力,而是虐心的虐。在我看来,影片也像达内兄弟和李沧东的混合物。儿子反抗和平安夜教堂段落,剧中人物遭遇都让人有一种心口被击中的猛烈震撼。这些悲伤或绝望的故事起始平静,貌似一马平川,前方一览无遗,然而恰是雪崩前的屏息,是冰川开裂前的细纹。 达内兄弟擅长拿普通人做文章,推敲现代社会的善与恶,《狩猎》也设置了一处其乐融融的北欧小镇,打成一片的普通人,他们完成了对主人公的合围跟猎杀。影片的难受劲堪比李沧东的《绿洲》,而在主题上则更像那部讲述“平静罪恶”的《诗》。就连教堂戏,都有全度妍在《密阳》的戛纳影后级表演做对比。 其实,《狩猎》的故事题材并不鲜见,可以说是传统的“好人蒙冤”,但《狩猎》的解决之道并不是道德感化之类的空谈。准确来说,看不见的道德在这部电影里充当了帮凶。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真相是多数人压倒少数人。《狩猎》反其意而行,群众的眼睛也有可能是沾满牛粪狗屎。所谓“真相”是幼儿园大妈想象出来的恶心画面,是昔日朋友的不容分说,无关路人的拳脚相加。 电影巧妙地安插了eyes on me的细节,主人公近乎绝望地喊到:看着我!什么都没有!而用眼睛来洗脱嫌疑,只能说是美好希冀,并非真正的解决方法。因为置换下对象,一个小孩的眼睛更有可能告诉世人,她不会说谎,她是纯真无邪的代言人。从小孩到成人,双眼浑浊仿佛是经历罪恶、遭受不堪的见证。殊不知很多时候,就像近些年的《白丝带》或《诗》,小孩所为往往杀伤力巨大。它是一个人的绝望,也是文明社会的扭曲与脆弱。面对青少年,成年人不似过往,只需凭体格和身份就能获胜,他们同样会没有安全感。 《狩猎》的片名来自片中的成人礼,儿子可以取得狩猎证。成人仪式意味着一个人能独立行事,能自我控制,然而,《狩猎》又说,成人世界和整个社会,它们未必能分辨是非。有说,影片创作是源于欧美世界对儿童性侵案的闻风色变。可在一个东方观众看来,群体的盲动和愚昧更令人崩溃。小女孩并非罪魁祸首,她完全不知道一个谎言的杀伤力。在小镇上,多数成人都不在乎真相,而在乎事件本身所引发的噱头和离奇想象——幼儿园大妈或者请来的大叔,他们是一堆道德强迫症患者,好不容易逮着了一头稀罕的猎物,添油加醋,伺机放枪。 但反过来看,由于这些人的面目可憎,更显主人公儿子和那位干爹的可贵。像儿子,一出来更是哭鼻子的文弱形象,不想导演还成功利用了形象反差。电影也没有彻底一边倒,同时还安排了一年后的表面和解。而在吃人的社会,在泯灭人性、混乱失序的时代,总有一些人会坚信人性光辉。 余震之后,《狩猎》更叫人思索:为何一个平静而有规矩秩序的社会,它会让一个如此之轻的谎言,引发如此严厉的惩罚,枪伤之重,没人能承受得起。而在如今的网络,消息源满天乱飞,为什么仅凭一段文字、几张图片,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比其他人更靠近真相,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发表个人意见,行使人身攻击口诛笔伐之实。往更糟糕的层面去想,所谓的善与恶、白与黑,多数人是根本分不清的(也可能根本是对他们的切身生活无关紧要)——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是将来,这是多么悲观的论调啊。因为,有一天枪口掉转,也许你就会成为下一个猎物。【中国新闻周刊】

     3 ) 【不够黑暗,不够绝望】

    (严重剧透)

    【问童真】
    这一问是最让我痛快的一部分。

    影片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女孩儿撒谎说Lucas给自己看他的cock。这时影片的目的初现,之前十几分钟的琐碎到这里开始成为这一拐点的积累。从这里开始,影片的狰狞开始显露。

    直到老师找人来问女孩儿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这个女孩儿从一开始的否认到最后的神经质的点头,让我开始鄙视这个“纯真”的个体,而后这种感觉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痛快!

    因为我意识到,这正是影片对童真的怀疑,而这种大胆的怀疑实在让我爽死了,这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有兴趣见文末,不在这浪费各位时间)。都觉得孩子天真无邪,其实他们很多时候撒谎眼睛都不眨!而且有时这是他们的一种乐趣,我对他们,太了解!

    以这种可能来切入儿童性侵,让我有种泄愤的快感。

    【问信任】
    当影片中这个儿童性侵的道德问题出现以后,亲情、友情、爱情一起被扔到最艰难的困境接受考验,拷问着这三者在信任与不信任间的取舍。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有徘徊,有拥抱,有再见,Lucas惶惶不可终日。整个过程的节奏跟推进都能逼着观者带着愤怒一起跟进,只是,我对它最后的结果不甚满意。

    中途破窗而入的大石块跟结尾的冷枪,都是影片在看似曙光来临时给这种假象的一记耳光,提醒角色和观者,有些屎盆子泼到你身上以后,你一辈子都别想洗干净。你想重新开始,就要时刻准备接受暗算与诋毁。

    有时我们自以为是在团结起来抵制罪恶,而实际上,我们恰恰是在用这种团结扶持着每一个个体的暴力走向群众级的极端!孰真孰假,何谓道德,何谓尊重,何谓信任?

    其实我觉得不只是我们,整个世界的所有民族,都有趋众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一旦某人被扣上帽子,就会遭世人一同唾弃。这让我想起文革,只是“帽子”不同罢了。

    【问影片】
    这部影片其实没我想得黑暗,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习惯性的猜测故事的走向。尤其影片在小女孩后来来到Lucas家,跟Lucas提到“其他人”时,我是有些兴奋的,以为有更为阴暗的东西在等着我,于是在过程中我还寻到了几个可疑的对象。我把这些人才当做真正做过儿童性侵的人,包括Lucas的朋友,小女孩的爸爸等等,可惜如我所说,这影片没我想得那么黑暗。

    我是觉得这片子是不该留希望的,如此结局,有些优柔寡断,力道也就不那么猛了。

    ==========================================
    所谓我的个人经历是说,我高中的时候,母亲自己办的幼儿园,每到寒暑假我会帮母亲带带那群“天真”的孩子。每年都有孩子离开幼儿园,然后新的孩子进来,一批批更替,同样的“天真无邪”,同样的“胡说八道”,有的时候,你就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相互撒谎……

     4 ) 社会、普遍价值观、人性

    这部丹麦影片《狩猎》,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不少好评,同时也成为竞争金棕榈呼声最高的影片之一。

    基调比较压抑,沉稳略带写实的摄影风格也体现了这一点,剧情在缓慢的节奏中层层推进,也几乎没有什么配乐,只是靠着导演运筹帷幄的镜头语言和演员们精彩演绎(尤其是主角麦德斯,太厉害了)


    简单的说说几个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下。



    (1)不是孩子喜欢说谎,而是孩子为什么会说谎?——罪恶中到底孰对孰错?

          很显然,这个问题是针对电影中的主线:由小女孩的一句谎言引起的种种后果。看似漫不经心,却酿造了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去,小孩子太恐怖了!”。。“这小孩真坏,竟然如此撒谎!”。。这就是我想说第一个问题——我们要注意的是:不是孩子喜欢说谎,而是孩子为什么会说谎?我想编剧和导演不会拿一个小孩子来开刀,从而对“人性”作出探讨。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片中小女孩的父母其实对于她是疏于关怀和管教的(具体表现在哪里下面会提到,这里不重点讨论),也正是因为这样,小女孩作为一个还在成长初期的儿童,是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的。而在电影中,基于这点,小女孩在精神上是缺少呵护的,以至于她才会把感情转移到男主角身上,毕竟男主角对她的关心还是挺细微的。有人说她对男主角萌生出一种爱情(尽管她不懂啥叫爱情),但我觉得她是找到了一种类似父爱的温情,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情感,至少她在男主角的身上得到了一种被关怀,被呵护的感情,这就足以让她把感情转移到男主角身上。然而作为一个小孩,她又根本分辨不清这种微妙的情感,在她的内心世界,她觉得自己就该得到这样的情感才对。于是在她极力想表达这种情感作为回报的时候(送礼物给男主角)却遭到拒绝,仿佛那种得不到关怀的情感又回来了——这才导致了一个谎言的开始,一个悲剧的开端。前因后果,因果循环,我觉得我们观看此片的聚焦点不是“这小女孩年纪轻轻就如此犯贱”,而是“为什么她会撒谎?”事出必有因,退一万步说,一个像她一样的小屁孩,能分辨什么是对错吗?能很好的具备区分善与恶的价值观吗?或许在她说出那句略带恶意的谎言时,她自己也不知道那是错误的。我们能用一个小孩的言行举止来衡量并牵扯出“人性”这个话题么?就如我上面所说,如果用这一点作为探讨“人性”的论点,那么也未免显得太过于薄弱。
            童言无忌,是无知的。
            错,其实并不在她,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无知盲目、人言可畏群众——他们才应该是编导着力讽刺与批判的群体。

    (2)眼见,都并非为实,更何况道听途说?
    在蒙蔽了双眼下驱使出来的“正义感”,是盲目的,是狗屎!
                                             ——探讨群众的普遍价值观

         这是最让人心寒的一部分,这是最让人愤怒的一部分,这是最让人无奈的一部分,这同样也是最尖酸讽刺的一部分。他们看似伸张“正义”,却不以真凭实据为基础;他们看似维持“公正”,却不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他们看似“通情达理”,却在种种行为举止中透露出令人作呕的气息。从院长开始,到家长,再到群众,从单独谈话,到通知并警告家长,再到让警方介入,一切在他们眼中似乎都合情合理,每个人都“相互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个人都自我陶醉在他们所认为的“正义感”中,不能自拔。然而,在这种被蒙蔽了双眼下驱使出来的“正义感”,我只能说,都是狗屎!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觉得可笑,觉得愤怒,觉得可耻。但想想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如今在生活中仅仅依靠“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从而对一个事物、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作出“豪言壮语”的批判、驳斥甚至排斥的群众,还少了吗?我也算一个,所以在我看到电影中这一幕的时候,我也为我自己感到羞愧,这真是一个赤裸裸的讽刺,一计响亮亮的耳光!这难道不是一种群众的普遍价值观吗?——如果我们以一种片面的角度去断定某些人事物的对错,那么这种观念远比散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恶劣得多,这才是酿成罪恶的源泉。在《狩猎》这部电影中,主人公这种遭遇固然是个悲剧,不过真正悲剧的——是那些盲目无知的群众,是那些睁眼睛说瞎话的群众,是它折射出来的一种社会风气!


    (3)一种被扭曲的思想一旦植入大脑,错,就会无止境的继续下去
                                                            ——人性黑暗面

    除了上面第(2)点提到的以外,以下几个电影中的场景,就是人性黑暗面淋漓尽致的表现:
    A. 杀狗以表“公愤”
    B. 店员对主人公的殴打
    C. 店员对主人公儿子的警告和排斥

    这三场戏,是导演着重刻画的。其反映出来的东西,真的让人心寒。通过这三场戏,导演把部分群众的那种心理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故事发展虽然在我们的情理之中,却是意料之外,与之前平平稳稳的剧情推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把主人公的遭遇拉到了谷底的同时,也一下子把我们的情绪波动带到了顶端。


    (4)信任这一关,是最难跨过的——兄弟间的感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之所以由一个谎言可以展开的这一系列事件,“信任”是最先崩溃的东西。因为信任这一关,是最难跨过的,众人就不说了,这里以兄弟为论点,我想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兄弟,未必是至亲,但是感情根深蒂固,如果连兄弟对你的信任都处于一种崩溃边缘,那么我想这不仅仅是难过那么简单,还会让你觉得很无助,仿佛精神上的一种支柱也随之跨了,甚至让你消极,让你愤怒——这一点就很好的符合了片中男主角的情感变化。在此不得不赞一下麦德斯·米科尔森的精彩演绎,在教堂里那场戏可谓是游刃有余,细腻的情感变化拿捏得相当精准——失望,流泪,愤怒,咆哮,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浮夸表情,也没有多余的肢体语言。我认为他给他兄弟的那几拳,并不是单纯地发泄自己积压已久的愤怒,而是他对兄弟对他失去信任的一种痛心疾首的表现。说实话,这场戏中麦德斯·米科尔森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表现得很深入人心,导演在这部分的气氛也控制得相当出色,不知道大家看到此部分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屏住呼吸的感觉呢?因此,麦德斯·米科尔森斩获戛纳最佳男主的荣誉也是实至名归了。


    (5)相互支持,就能驱散恶意——Theo的忏悔
             

              Theo就是上面说到的男主角的兄弟,撒谎小女生的父亲。在影片快要结束的,Theo坐在他女儿身边独自哭泣,然后对他女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似乎也是对他自己进行了忏悔:“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恶意,但如果我们相互支持,那些恶意就会自然离去。”
    影片在这个地方并没有设置太多类似于说教式的台词以表现Theo忏悔的心理,仅仅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达到了让人思索的效果。结合上面所说的一切,本人愚见,Theo进行了三方面的忏悔:A. 女儿。首先就是女儿,前面说到小女生其实是疏于管教和关怀的,因此她才会转移感情以至于一句谎言酿成了严重的后果。在此之前有个画面是Theo紧紧的抱着熟睡的女儿,呆呆地思索着,他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在女儿身上也造成过一些过错,所以在此才会陪伴在女儿身边说出这番话(即使女儿不明白)。B. 兄弟。对自己兄弟失去信任,产生怀疑,甚至还动了排斥的念头,Theo为此感到很惭愧,因此后来才会不假思索地给兄弟送食物,你说是补偿也好,是道歉也好,是让他自己的良心好过一点也好,这都是他想救赎自己的一种表现吧。C. 自己。对自己甚至群众曾经产生的恶意念头,Theo对此表示深深地忏悔。
              其实,一切的恶意,可以通过“支持”来驱散,然而要做到相互支持,信任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无论对子女也好,对兄弟也好,也家人也好,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


    (6)继续黑暗,或是留点希望——结局是好是坏,留给观众自己

             有些人的观点是:结局依旧保持黑暗,再一次验证了人性的丑恶一面,这一次杀不成,下一次再杀。这个人杀不了,也会有另一个人来杀。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完全可能。这就是比较倾向于黑暗的结局——盲目的愚众看不清真相,错误,只会蔓延下去。

    不过,本人愚见:我更倾向于结局是黑暗中的一点光明。两个方面:

    A. 那个人第一枪失了手,但是第二枪完全可以致男主角于死地,如果他真的想干掉男主角,有必要收手转头走人吗?当然,你说他仅仅是一次警告,说得通,“警告你丫的小心点,走着瞧”。不过既然如此,他最终还是收手走人了,他还是放弃了这次明明可以至对方死地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觉得他那会儿是做过心理斗争的——是要因为内心残留的偏见一怒之下杀死他?还是冷静理智下来好好地看清现实给他留下希望?

    B. 使人性论更加客观化。我一直都认为,一部探讨人性的好电影,它一定是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人性嘛,本来就是一种很复杂、模棱两可的东西,它本来就呈现出多面的,圣人也有心怀鬼胎的时候,土匪也有光明正大的时刻,你能坚定的说:某人完全的好,或某人完全的坏吗?其实最真实的人性既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恶,通常处在中间的灰色地带。同理,在《狩猎》这部电影中,人性论也必然是客观的,试想一下,如果编导仅仅只是为了突显出人性的黑暗面,那么这样一部带有主观色彩的电影就会失去一些价值了。那个抢手最后时刻的收手,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就好比黑泽明的《罗生门》,之前也是黑暗到底,但是最后也表现出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这就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单一地偏向于刻画某一方都没有意义。

     5 ) 说一下小女孩

    自以为是的道德捍卫者对真相的扭曲和无辜者的伤害,孩子可能是魔鬼而不是天使,已经蒙污的名声无法再清白,等等,都有人说得很多了。好像还没人仔细分析小姑娘,来谈一下。

    小姑娘确实喜欢Lucas,而且很清楚自己喜欢的性质,也很清楚自己谎话的性质及直接的后果:Lucas被当成坏人,而她可以在这个谎言中和他有她所想要的那种性质的连接。这个手段并不稀罕,难得的是她太小了,如果她不是五岁而是十五岁、二十岁,那蛮可以是另外一种故事,也许还挺浪漫,而现在几乎是Lucas一个人的悲剧。

    小姑娘从她看色情片的哥哥、也许还有随意在客厅做爱的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模糊的关于性的信息,既有性行为的细节,也有隐约的羞耻和罪恶感,她用这些信息来把她和爱慕的老师联系在一起。按弗洛依德,五六岁的女孩处在恋父期,想要取代母亲成为父亲的伴侣,她的父母对她关爱不够,她就将情结转移到理解她、关心她的老师身上。Lucas当然没有把她的求爱当真,于是她捏造说,老师侵犯她,这个场面既能将被拒绝的羞耻感和性本身的羞耻感转移到老师身上,也能满足她对他的想象。到此为止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但她选择了把这个想象说出来。我认为,她大概是知道她的话会被重视的,并且清楚地知道这些话会打击Lucas。——如果她再大十几岁,这动机就很容易理解。

    当别的大人们真的重视起来,逐句要她核实时,她发现后果可能比她想的严重,”很大的事情“。她不知道成人社会对此作何看法,但能感觉出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降临在Lucas头上——或者降临在她头上,如果她坦白说自己撒谎。”Lucas是大人,我还小,让他委屈一点也没什么。“也许她一开始只是这么想的。

    后来她目睹那个更严重的后果。她说了实话,但母亲不相信,这也挺好,至少她可以逃避说谎的惩罚。她没有坚持,大人们愿意相信什么,就让他们相信什么好了。

    我记得前不久有个儿童心理学的实验,推翻了皮亚杰的某项论断的那个。皮亚杰的原实验大概如此:把五个球排一排,五个方形排一排,一个对一个地放好,并问儿童(大概是四五岁)”哪个多“?儿童答:一样多。再将方形的间距拉大,使该排的长度大于球形那排,再问”哪个多?“儿童答:方形多。皮亚杰据此得出结论说,该年龄段儿童尚不足以分辨空间量和数量的区别。这个结论一直被认为是权威的,但在推翻结论的实验中,工作人员将球形方形之类的换成食物,吃货儿童们马上全都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真实情形是:这个年纪的儿童已经学会揣摸大人的意图,而更小的年纪组(大概是两三岁)还没有学会对成人的迎合,他们的答案是诚实的:一样多。

    一般来说,我们会设想她有愧疚之心,但也许她真没有,或者有,也挺微弱。她喜欢Lucas,她会希望自己能对他造成影响,即使用撒谎和陷害,在她看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她当然能想象),他还和她连在一起。更妙的是,他不能恨她,因为她还小,所以他要原谅她,他会原谅她,她也可以装成不知道、不清楚、忘记了,蒙混过关对她来说太容易了,大人们那么轻易地就相信她,他也那么轻易地就相信她。

    在某个范围内,小姑娘什么都明白。她知道她的答案会让父母憎恨他,会让幼儿园的老师们厌恶他,其他小伙伴的说法会加强这一点,她将这视为对他的游戏。既然他不要她,她用自己的办法和他玩,几乎毫无成本,否则她就要失去他了。如果没有这件事,他还会对她好,但那不是她要的。

    她在教堂看到他的愤怒,这时候她应该是有所后悔的,因为场面已经超出她那幼儿的认识,被保护的小孩子很难知道大人如何受苦。她对父亲再次说出实情,但在她那小小的心里,后悔也有限,因为她不能理解那真实的严重性,她只是模糊地觉得:我错了,现在我说了真话,这就足以补偿了。——别的一切他们会处理好的。

    大人们的确处理好了一切,她没有被责备,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她很快就忘掉了,她只记得她喜欢Lucas,而且可以任性,他也会包容她的任性。她原谅他的拒绝了——但这是因为她放弃了恋父情结,还是因为至少潜意识里知道,她曾经大大地影响过他,之后也有能力对他做些什么,这我就很难说了。她是一个早熟的小女孩,可能五岁的小姑娘会有性幻想,但我不知道她会不会一直记着她做过的事,以及她对老师的爱慕。(话说回来,从国内一些作品中看,那些男作者们普遍把对幼儿园女老师的幻想保留到了成年,或许小女孩也能。)

    导演蛮可以十年后再拍个后续,假使在设定中Lucas可以活到那时候的话,情节会很烂俗,但认真拍应该也会有个样子。我看电影很少,一般不打五星,依然是因为Mads。不过这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我能专注在情节上,不会盯着他。

    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排名第一的那批国家之一,这个背景实在是比科幻还要科幻。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电影个人还是更推荐伊朗的《一次别离》,作为发展中国家,那部体会起来更切身。以及儿童性骚扰问题,在中国,这都不被当个事,啥时候我们能有一部把这个当个事的电影,这就大大地在文明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了。至于儿童说谎什么的,在儿童被当成人以前,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段数太高了,我们现在连父母说谎、政府说谎都不敢面对。

    PS

    我想起来“想和老师恋爱但老师不答应于是诬陷老师性侵”这个情节怎么这么眼熟了,《挪威的森林》里的十四岁同性恋女学生,“谁能想到那么好看的孩子会说谎呢?”老师玲子因为这个进了精神病院。Klara如果愿意,大可以十年后再来一次,她也一定能把Lucas逼进精神病院的。

     6 ) 从脚底冷到头皮

    人生真的很残酷,善良的人注定会杯具,因为他连感知仇恨和积怨的权利都已丧失。

    本片男主人公卢卡斯就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杯具,他就像一颗荒野中的树,孤独而又无法逃避任何来自天空的击打。观影时的这种战栗感就像让你吃了一勺芥末再裹上一嘴滚烫的开水般麻木恶辣。

    导演平静地讲述着别人的故事,一个善良的男人如何被围剿的故事。你想找一个契机,以缓解你在故事中感知的心理冲击,但是导演显然不想给你这样的机会,从头到尾你都在几近崩溃的生理边缘,冷,寒冷,你轻蔑你温怒你甚至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凛冽至此。

    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言之凿凿,而你,休想摆脱这个被围剿被猎杀的局。人的情感认知天然地伴随着个人偏见,各自的利益和立场不动声色地渗透进去,当情绪战胜理智,去他娘的真相和节制,他心中的杆子就是真理,有谁还理会那些迷失和歪曲?

    电影里操蛋的“伪正义”是个多么可怕的玩意儿。傻逼们披着道德卫士的外衣干着流氓才会干的事儿,发泄着生活中无处发泄的恶意,而卢卡斯仅仅只是恰好走到了他们身边而已。这种感同身受的无助让你从脚底冷到头皮。

    善良的人总会让人心疼,他深知卡拉并不应担负责任,在受尽凌虐后还能如初般呵护她,拒绝让孩子感受恶意,哪怕他的后半生都要学会接受这个会劫掠他人格的世界,哪怕他这辈子都无法遗忘曾经被葬入深渊的无力。

    人人终将陷入遗忘,小女孩道出了真相,你以为一切都会像吃了安眠药一般回归平静,陷入安详,故事的尾巴却给你致命的一击,爆裂的枪声响起,围剿的猎人还在途中,原来这个世界的恶意从来就不会因为真相的大白而消失。

    你会因为害怕感受绝望而拒绝一部电影,因为不想让自己善恶的感知力微弱到如同呼吸。

     短评

    ❶本片极度绝望压抑(但毫不沉闷),易产生诸如替男主抬起猎枪从幼儿园园长超市店员开始杀起这样的冲动,请谨慎观看。❷我们都可能成为那些抛弃卢卡斯的人。就像我们认定一个人精神病,他的所有举止就是精神病。❸熊孩子的恶意比任何恶意都可怕,因为他们不知道后果。

    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童言无忌的威慑力足以将成人置于死地,但更怕的是人言可畏的成人世界,一味愚蠢、盲从、暴力,善良的猎人最终变成众人眼中的猎物。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猎杀他者,你手上可有血污!?

    11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Mads Mikkelsen被冤枉以后变成汉尼拔报复社会了

    14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推荐

    即使整个社会抛弃了你,也要活得有尊严。叔顶着满头鲜血回到超市去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是帅爆了=口=卢卡斯从没有抱怨过我什么都没有做你们却要这样对待我之类弱爆的怨言,而是咬牙挺胸堂堂正正的挺过去。如果恶意无法避免,至少要活得坚强。顺说我总觉得下一幕叔就会化身汉尼拔把全镇下饭…

    15分钟前
    • 影歌yorihisa
    • 力荐

    天真无邪才是最大的邪,童言无忌才是最大的忌,天使有时候才是恶魔。能说出口的委屈都不叫委屈,最大的委屈是承受不白之冤还百口莫辩。

    17分钟前
    • 安非
    • 力荐

    權力的反轉,受害者卻成加害者,有趣。其實小孩很早就說是自己瞎說的,但是她周圍的大人選擇相信這件事真的發生,畢竟,我們心裡都隱隱希望罪行真的發生過,這樣我們就都能成為善良正義的人了。

    20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逃脱了世人的诬网,躲过了森林的暗枪。没有打中你的子弹,它击中了我。继去年《单车少年》后,再一次出现被击中心口的感觉,达内兄弟和李沧东的混合物。平安夜教堂一段,虐惨了。小女孩并非罪魁祸首,他们完全不知道一个谎言的杀伤力,其他人的添油加醋方才可恨(尤其幼儿园那大妈等)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如果你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就会明白,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诱导的方式,成人都能从孩子的口中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所以,关键问题是大人们想得到什么,而不是孩子说了什么

    29分钟前
    • cancel
    • 力荐

    前半部分悬念铺设出色,后半部分情绪掌控直击人心,点睛之笔的结局让人想起《家宴》。尽管是已经被讲过无数遍的故事,但温特伯格仍然能一步步将你带入其中,所有角色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如此真实可信,也因此更感可怕,观影体验如身临其境般痛苦难熬,堪称一大虐片。麦德斯的表演依然上乘。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不懂事的孩子撒谎惹祸,而孩子还根本就不懂事件的严重性,这是个有趣的创意。在儿童性侵如此重口的丑闻面前,所有人物和角色的行为和立场都变得清楚而极端化,孩子的纯真让善良的人们变得极端的可怕,整部电影的压抑情绪让观众不寒而栗,甚至想要男主爆发报复社会,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电影!★★★★★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1、看的人想死的心都有了;2、……还得活着。

    40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极度深寒。很难不联想到韩寒事件、杰克逊娈童案、及阿瑟米勒剧本的<妒焰飞灰>。孩童之恶源于无知。成人之恶却发乎偏见、道听盲从、各种嗜血癖嗜尸癖嗜黑癖,对恶的无反思、不推己、不自知。诬名者往往善假正义之帜,无不高举道德刑具。泼粪杀人的最大恐惧是谁也无法预知,这冤假错何时会降临自己头上。

    4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实在是一部虐心的片子。感觉这样的故事很像时下微博流行的一些谣言,我们都喜欢耸动的新闻,人们不关注真相,更关注这个故事是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或是对自己有利。而恶意一旦形成,将伴你一生。黑暗压抑的故事,麦德斯的表演很棒。这是个寓言,所以情节会略有刻意,尽可能的虐心。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媽的,還是當漢尼拔吃人比較好。

    47分钟前
    • 占士鯊
    • 力荐

    由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引起的连锁反应,最怕的是它一发不可收拾,没想到剧情岂止是不可收拾,竟然到了万劫不复。当所有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当你以为还可以据理力争一下,到后来的破罐破摔、百口莫辩,甚至以为隐忍退让、顺其自然或许一切就会好起来、最后不了了之,然而深入骨髓的东西永远超乎你想象……

    4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女人好可怕。。男人好愚蠢。。。。

    50分钟前
    • 海边的卡卡西
    • 还行

    这个男人从始至终都善良、宽容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最后Lucas教堂里爆发那场戏看哭了,Mads演得真心好,个人认为结尾开枪的是Klara的哥哥~

    52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1.萝莉由爱生怨的报复手段又狠又蠢 2.孩子最可怕就在于明明无知,却会本能地以纯真作为武器,让他人深信不疑 3.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站在弱者角度分发所谓的正义和怜悯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4.信任和声誉一样,一旦破坏就无法修复 5.你永远活在他人的目光里,而世界本就有太多恶意~结局很现实,好片

    57分钟前
    • wino
    • 力荐

    这电影要是早两年看,不会有这么深感触。很多情况下,真相是什么对围观者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让自己站在虚妄的道德制高点上,得意一时是一时,反正过几天他们就会遗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猎奇淹没,微博上这样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59分钟前
    • 麻绳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