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15

    主演:查尔斯·丹斯,梅芙·德莫迪,艾丹·特纳,伯恩·戈曼,托比·斯蒂芬斯,米兰达·理查森,诺亚·泰勒,山姆·尼尔,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道格拉斯·布斯 

    导演:克雷格·比贝洛斯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19集

      人人都恨克里斯 第四季

    • 第10集完结

      星际迷航:发现号 第五季

    • 第8集完结

      小扒手道奇

    • 第6集

      为爱坚强

    • 第08集

      叛徒

    • 更新第05集

      金斯敦市长第三季

    • 更新至第01集

      迷失的男孩和皇后

     剧照

    无人生还 剧照 NO.1无人生还 剧照 NO.2无人生还 剧照 NO.3无人生还 剧照 NO.4无人生还 剧照 NO.5无人生还 剧照 NO.6无人生还 剧照 NO.16无人生还 剧照 NO.17无人生还 剧照 NO.18无人生还 剧照 NO.19无人生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8月,八名身处世界各地,互相并不认识的人在同一时间收到了欧文夫妇的来信,信中热情的邀请他们前往位于德文海岸附近的士兵岛上做客,在这里,这对夫妻拥有一幢非常豪华的别墅。很快,八个人就各自动身了,可当抵达了小岛后,他们却被告知欧文夫妇并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两名岛上的管家。   就这样,八个人在兴奋又疑惑的情绪中接连进入了别墅内。当晚用餐时,餐厅的一台留声机忽然响了,一个神秘的声音开始控诉起在座的八人,声称他们都曾犯下过谋杀之罪。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第一个牺牲者便出现了。

     长篇影评

     1 ) 这剧的评分正如那些自以为是的装逼犯一样可恨

    就这?还经典?一大堆人跪舔??不好意思,可能是我不配看,不配跟你们的思维同频。不要拿阿婆的小说来说事,小说是小说,剧是剧。阿婆的地位毋庸置疑,这部同样也是阿婆众多小说中名列前茅的经典之作。但请不要混淆,既然作为类型片推出,那该有的基本逻辑、细节就必须要有。毕竟没看过小说的人是绝对占大多数。而不是给那些自以为看过原著,看过那么几本推理小说的人假自嗨。明明剧就那样,还在那沾沾自喜的装逼道:欧我的上帝,这部剧可太精彩了,立意可真高,我真是一早就看出法官是凶手呢,我可真棒!我呸,不是我吹,就你这?叫你去玩剧本杀,你都不知道谁是谁呢🙂。三集看下来的唯一感受就是故弄玄虚、毫无逻辑的鬼扯。没有任何推动情节的细节、没有任何值得回想的线索、没有任何合理的推理,甚至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整剧就是人一个一个死了,最后凶手是其中一个假死的人,结束!什么玩意儿!就这么说吧,最后凶手要换成任何一个死的人(除了死相难看内脏都漏出来那种)假死,都成立!反正也没过程,而且十个人压根就没有任何动机、时间线、死亡线索指向、职业优势(对了,他们五花八门的职业就是摆设)。所以谁是凶手都没差!你说每个人都是童谣式特定死法,既然都知道内容,做好防范、销毁跟童谣有关的东西,会死人??你说你们全部守着餐桌上的小人,会死人??你说你们一半人站岗、一半人休息,轮流交替,会死人??基本情节都是硬伤,其他就更不用说了!哦,对了。有人说这不是推理片,重点是揭露人性!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揭露你大爷的人性。真要主旨是揭露人性,这部剧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不伦不类,毫无重点!好,有人要说了,这是悬疑片,那你告诉我悬在哪?疑在哪?每个人都死得莫名其妙,天亮了,人死了。锣响了,人死了。人不在了,人死了。没了。这部剧只有悬梁没有悬疑!好,又有人要说,这是紧张刺激的惊悚片?你告诉我,除了故弄玄虚死去的小孩出现外,惊悚在哪?紧张在哪?刺激在哪??您是没看过惊悚片????他们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行吧,那您去看看《逐梦演艺圈》,应该也能看出你的哈姆雷特!浪费三个小时时间就这样,你们也请带着你们的自以为是继续装逼。不要杠,杠你就是那个装逼犯!!

     2 ) 给分比较苛刻,确实是有理由的

    我个人认为阿婆这本书如果要翻拍,与其说是推理剧,不如说可以拍成心理恐怖剧。这本书就是这样,推理成分相对来说比较少,尤其是办案手法上更是一笔带过。要说有推理成分,主要就是集中在主角之间的互相猜忌,这是全书相当不错的一部分,很遗憾,电视剧却弱化了这一成分,一旦互相猜忌的成分弱化了,自然而然地,由猜忌而形成的身临其境的恐怖氛围也就削弱了。

    开头就说了,这是一部心理恐怖剧,心理的刻画很重要,这是营造恐怖的来源,也是改编成电影的难点。但电视剧,显而易见的,更加注重对人物过去的刻画来试图丰满每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被判死刑”的正当性。

    原著不是完美的,就像我说的,推理的成分很少,主要集中在阿姆斯特朗医生,法官,隆巴德和警察的对话和心理上。原著中,阿姆斯特朗医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对阿姆斯特朗医生的性格的改编在于导演也发现了阿婆原著中的一些漏洞。在原著里,阿姆斯特朗是个既聪明又冷静的人,最初看出腻端并进行调查的就是他和隆巴德,后来加入了警察。这样一个人很难让人接受他最后会相信法官的建议,并帮他完成一系列的伪造死亡而毫不怀疑。这是阿婆原著的一个漏洞。因此导演把阿姆斯特朗改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蠢蛋,还有些神经质。

    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是,管家被斧头劈死之后,实际上是维拉(女秘书)失控了,指着房间喊根本不可能有蜜蜂,医生扇了她一巴掌让她清醒过来。某种程度上来说,维拉的性格和医生的性格做了一些对调。这虽然使得医生帮助法官的行为多了一些说服性,但同时不免也捅出了另一个漏洞。

    维拉的性格在原著里很有意思,大部分时候她都劝说自己保持冷静,但蜜蜂失控以及大篇幅的描写她对自己罪行的回忆以及幻觉上又能看出她隐藏着的神经质。正是这样一个姑娘,最后才会在平静中选择自杀。

    维拉一直是十个人中除了凶手以外,最在意那首诗的人,管家死后,念出那首诗的人也更可能是她而不是阿姆斯特朗。试想,如果是阿姆斯特朗对那首诗烂熟于心,他在被法官喊去海边的时候会没有一点点警惕?(阿姆斯特朗死时的那首诗对应的是:Four little Niggers going out to sea. 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 )

    削弱了恐怖氛围和猜忌推理,剩下的就成了一部十个人聚在一起等死的无聊电视剧。我承认我打分比较苛刻,但是用这样的电视剧来纪念阿婆我认为还是不能及格的。

     3 ) 新时代的死亡游戏 ——BBC版无人生还与小说版的不同

    新时代的死亡游戏
    ——BBC版无人生还与小说版的不同
    【严重剧透】
    一口气看完了三集,然后又把小说温习了一遍后写下了以下这些东西。
    BBC的剧一开始看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看第二遍的时候才会觉得每一个画面都是绝妙的伏笔和铺垫。无人生还也是这样。
    风吹麦浪(嗯哼,是麦子么..),穿着红色泳衣的女人,海边,无尽的呼唤,Cyril……I love you……从一开始就逐渐交代着每个人的罪孽。
    镜头的语言真心美,个人尤其喜欢以打字机的方式呈现出邀请理由的那一部分,演员与角色开始一一对应。通过对于原著小部分的修改使得每个人被邀请的理由都不尽相同,拉大了每个人物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如此迥异的一群人会聚在一起”变得更加的矛盾。
    一对欧文夫妇对女子道德教育有兴趣,却又有着女性精神混乱疾病,喜欢狂欢的party,又是军事史学爱好者,很显然这些矛盾点不可能同时集中于一对夫妻之上,欧文=unknown 也更加顺利成章。相较之下原著小说的邀请理由,就以上提到的四个人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提到“一个共同的朋友”,手法上略显单调。
    对于那张全剧最重要的判决词唱片,剧也做出了交代,恕我愚钝,一开始都没意识到……
    剧版的无人生还是很注重细节的,火车上特写的绳环预示着薇拉的生命将以上吊结束。法官的药,看来他的病真的没好;安东尼的车、薇拉的泳衣、将军妻子的照片、医生颤抖的手、隆巴顿的手枪都是他们犯罪的原因或手段;管家妻子带着墨镜,掩盖着她内心的恐惧。
    好吧,还有火车上薇拉和隆巴顿的那一段小情节,后面感情不深化也是不可能的了。
    话说BBC的选景也真是很赞,士兵岛上巨大无比的深坑,海鸟在其中盘旋,叼食着被抛下的内脏,明明画面并不阴暗,但是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也是让人不寒而栗。请告诉我这是真的。
    好吧接下来正式说一些BBC改动较大的地方。
    1. 安东尼是一个毒瘾男孩?
    BBC首个将安东尼编排成有毒瘾的少年,然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依原著来看,这么一个轻佻的纨绔子弟开车撞死了两个孩子还不知悔改同样合情合理,并不需要多添毒瘾这一条罪状。
    那么可能的解释就是安东尼随身携带的毒品是为了剧中后面出现的那一场迷醉的party做铺垫的。Party似乎在彰显,四个深知自己深陷绝境的人,相互之间不断猜疑,神经高度紧绷,突然之间,脑子里那根维持着人最后一点理智的弦崩断了,一时间,纵情纵欲如汹涌的洪水拍岸而来,势不可挡。欢歌、迷醉,用这样的方式自我麻痹,情愿无意识地死去,也不愿意再痛苦地活着。也许是人最后那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着那颗不愿正视现实的心灵。就如同在受到剧痛时,愿意选择昏迷,而不是清醒。个人以为,这段改编是全剧的亮点之一,而演员的演技在这个时候全部彰显出来。
    薇拉和隆巴顿的感情也在此完全升华。也是他们太过亲近,让医生恢复了理智。选择用医生这个角色把人物全部拉回现实也合情合理,首先不管在哪个时代,医生这个职业所潜在代表的都是拥有智慧的头脑,以及一定的心里承受力。而在剧中塑造的医生本来比较多疑,与剧情的发展十分合适。
    party中医生和警察的关系如此亲密,怕是又不知惹起多少人的尖叫,这也是BBC的惯用伎俩了……
    2. 医生的性格
    小说中,在管家死后,薇拉惊恐万分,几近发疯,被医生一巴掌拍醒。在剧中,居然完全倒过来了!医生几近发疯,被薇拉一巴掌拍醒!不得不提在这次激烈的冲突之前,BBC自己安排了另一次冲突,即在两个人死后,薇拉率先变得歇斯底里、咄咄逼人,以至于导致了第一次的全员大搜查。这时,受到侵犯的医生说了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 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are? I’m a doctor. You’re a secretary.” 怀疑已经不止在个体之间,嗯哼,还上升到了社会身份的层次。对小说修改后还是有更加联系现实的意味。
    3.安东尼是自杀?
        安东尼一开始被怀疑是自杀,直到管家妻子死后,他们才认为这是谋杀。在剧中,直接跳过了对于自杀的怀疑,一开始就进入了神经紧绷的状态。改变后剧情更紧凑,更有节奏感。但是小说更加符合人情感的变化。对于突然碰到一个人的死亡,并且总总证据都表明自杀的手段更加容易。那么无论是处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还是处于破案的心理,无论是为了自我欺骗,还是为了节省麻烦,人都会先倾向于怀疑这是一场自杀,死亡这种事情不会这么容易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4. 将军与警察的罪孽,宗教狂人的死亡
    同样为了剧情紧凑处理的还有将军谋杀了士兵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将其派入死地,而剧中是直接抢杀,同时省略了一个人物的出现。
    影视剧就是要用镜头去代替文字,用具体的画面去代替抽象的感觉。所以对于令宗教狂徒死亡的手法,剧版的处理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毫无疑问小说中的描写更加贴合童谣,但是实在是不太容易表现罢了。
    警察的罪行做出了改变。小说中警察受利益的驱使使一个无罪的男孩戴罪入狱最后死于劳役,而在剧版中男孩变成了一个同性恋。警察因为恐同将男孩活活打死。虽然在警察把大门关上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警察内心其实是一个同性恋,对男孩有某种欲望的冲动。
    同性恋这个话题对于腐国来说真是太驾轻就熟了,这也算是改编之后留下的浓重的时代烙印。
    5. 薇拉与隆巴顿,爱与否?
    薇拉和隆巴顿的感情戏、激情戏。原本以为只是用来博眼球的手段,直到最后只剩下薇拉和隆巴顿两个人时的那一场,我们姑且称它为“决战”。两个人之间那一点点于危险处诞生的好感都在最后的生死面前化为乌有,那一点点信任与依赖都因为猜疑而不堪一击。感叹一句,这就是自私自利的人吗?!因为之前两者的感情得到过深化,所以当情感瓦解的时候才格外令人感叹和心惊。原来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可以如此脆弱。现在我们相信的一切,在关键时候,都可能一文不值。
    薇拉杀了隆巴顿。一个软弱的女人杀了一个强壮的男人。一个疯狂的女人杀了一个理智的男人。一个忘记爱的女人杀了一个还存有爱的男人。胜利究竟会亲睐谁?谁都不是胜者。
    6.法官看着薇拉死去。
        意决自尽的薇拉又想活下去了。矛盾吗?未必。
    薇拉为什么想自杀?正如小说中所说,“一个人刚枪杀过一个人,神经扔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加上环境的催眠作用,容易走上自杀之路。”
    薇拉为什么又不想死了?薇拉自尽本就有一部分是环境催眠的结果,当法官再次出现的时候,催眠效果消失,薇拉又再次恢复理智,理智勾引起了她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求生的欲望。人本能是怕死的吧。总觉得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选择自尽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凝聚起来,成为一种高密度的冲动,而冲动诱使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决定。只要稍过些时候,待冲动散去,人便如同抽去了全身的力量,再无力去想那些关于夺取自己生命的事情。
    更何况,当薇拉看见法官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知这场杀人游戏都是法官布下的棋局,而自己则成为了法官手中玩弄的对象。这时候的薇拉想活下去也变得顺其自然,当然法官不会给她再活下去的机会。
    结尾的改编依旧符合让剧更有画面感,更有表现力的宗旨,也让薇拉这个角色更复杂,体现了人的多面性。
    7.教科书般的flag.
        “ Are we already dead?” “ I’ve got a tomato crop that’s got to be harvested. Who’s going to do that?” 也许这段坦白是显得有些生硬,但也恰印证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剧版与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就是如此,当然还有些小地方没有一一罗列。
    怎么说呢,剧版的无人生还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剧,越细看越有味道吧。

     4 ) 当Lombard遇到Vera

    友好提示:BBC英剧《无人生还》全篇轻剧透

    Lombard在火车上,瞟了Vera一眼,就被她迷住了。 迷住他的倒不是这个女人有多美,而是这位看上去端庄拘谨的女教师,那套颜色晦暗布料僵硬的套裙之下,露出的是一双包裹着吊带网袜的性感美腿。

    Lombard肆无忌惮地盯着Vera的美腿,全然不顾Vera的怒视与不适。他怕过什么呢?眼前这个女人一脸不爽拿起行李果断离开,更加激起了他的兴趣。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看似端庄的女教师,却有着性感放荡的另一面。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喜欢她,喜欢她身上被刻意掩盖掉的那一丝邪恶。她和他本是同路人。

    比起男才女貌、门当户对、王子公主那样童话般梦幻的爱情故事,我一直都更喜欢那种“臭味相投”的爱情。

    比如乱世佳人里的白瑞德和郝思嘉,比如绯闻女孩里的Chuck和Blair。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有多么的真善美。相反,我知道你是邪恶的,也只有我,会爱上你的邪恶

    也许在全世界的眼里,你是个Bitch,但是,我就是喜欢这样的你。

    在这样的爱情关系中,女方一般是个很有魅力的Bitch,而男方,同样,是一个充满危险者气息的Bastard。 Lombard就是这么一号人物。

    来到岛上的其他人都被指控杀掉了一个人。而他,杀了21个。不仅如此,他还是唯一一个毫不掩饰地承认罪行的人。 这样的一个危险者,看上去好像完全没有心,没有感情。 当Vera问他为什么杀人的时候,他非常诚实地说,对他来讲,钻石比那些人命更值钱。 是不是冷血到没朋友呢?然而,这个时候,我们冷血的Lombard对着Vera反问了一句:那你是为了什么?

    他想知道Vera的杀人动机。 说实话,这个对他重要吗? 作为一个冷血杀手,关心别人的杀人动机实在是非常不酷。唯一的答案是,他care的是面前的这个人。他想知道,Vera想要的是什么。 看到这儿我基本可以确定,Lombard对Vera并不只是起了一时的色心,而是动了真心。 他对Vera说,我看穿你了,你在装。

    有没有一种Jack在船头对Rose说“I see you.You wouldn't jump.”的感觉? 有趣的是,Vera的表情和Rose是一样一样的,满脸写着:我去,你怎么知道的?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雨果,如果Vera先遇到了Lombard,他们会幸福吗?毕竟,Vera和雨果还真不是一路人。她爱雨果,为了和他在一起,才闹出这么多破事。她眼光倒不差,雨果是个三观正的好男人。但他们的分手,告诉Vera一件事:她配不上这份爱情。 一切的假设都是不成立的。 因为,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你无法论证未发生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

    也许按照Vera的本性来说,她应该爱的是Lombard这样的男人。但是在这个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中,他们注定不能在一起。 BBC这个版本好就好在,大结局真的是无人生还。V和L都要死。很有趣的是,他们俩还真是够坏的,除去最后死掉的凶手,他们两个居然是压轴死。只剩两人的情况下,自相残杀当然要应景地上演。 然而都到了这个份上,Lombard却从未怀疑Vera,也没有想要杀掉她,只是一心想要保护她,想带她一起走。

    这真的是真爱啊。看到这里我也是叹气了。 Vera终于还是暴露了自私冷血的那一面,其实并不意外,能为了一己私利谋杀一个小男孩,还能做到若无其事脸不变色心不跳,那么杀掉一个只有过一夜情的情郎又算得上什么?她并不是个重情的人,她只爱自己,只求自保。 我们的Lombard,玩世不恭桀骜不羁的危险杀手,最后果然还是倒在了心爱女人的枪下。

    我看完电视剧版之后,看了原著,原著中其实没有他们俩的感情线,但听说有些话剧的版本是用了Vera和Lombard没有死并且在一起了的结局。

    相比之下,我觉得BBC这版结局拿捏的是最好的,既有感情戏,又没有偏离主旨。而加入的这段感情线,在无人生还的这个结局之下,更显唏嘘。

    P.S. 最后还想说,爱尔兰真是个出妖孽的地方啊。 之前《都铎王朝》里演亨利八世的小乔就把我迷的不要不要的,看《无人生还》的时候,总觉得女主瞎——谁会傻到不跟随着六块腹肌胸大有脑的Lombard浪迹天涯呢?

    ☆_☆

     5 ) 感觉问题很多

    首先,每个人都是真正的罪犯(女医生不算,她是见死不救;法官不算,判案正确),都杀过人,受邀住士兵岛,主人家确没有出现,到处都有恐怖歌谣的相框;然后死了两个人,丢了两个小人相,听到唱片机留言;这种种经历无法让人产生联想?女主一再提醒,把小人和童谣联系起来,不能够产生推理?当时最简单的推理结果是:1:10个人中有凶手;2:凶手是第十一个人,必然在岛上!他们完全可以分享信息、收集安全的食物(医生可以简单检测)、摧毁可疑的药物(致幻、安眠、毒品);罗杰斯提供所有房间钥匙包括万能钥匙等,统一摧毁,晚上几人同住,轮流休息;白天23人一起行动,生火找救援,或收集木材造船,或找凶手。
    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等死,信息互相不传达,探长知道吸毒男氰化物中毒死--不说;将军一个人在沙滩等死;罗杰斯还要继续做管家,继续服务杀人犯;一个个不查线索,不找救援,不关心食品安全(罪行被披露后,按歌谣死人后还敢吃罗杰斯做的饭菜)。行李重要吗?有必要收拾吗?等船的功夫不能做点别的事?老太太跟女主卷毛线,另外几个就一直吵着“你是凶手!我不是!你才是凶手”,这要脑残到什么程度?想死就别拍什么电影啊,不想死能不能想点办法?
    作者这手里的10个人,除了回忆就是回忆,根本没有带脑子上岛;回忆里还是鲜活的、残暴的、邪恶的、愤怒的、无情的各色人,到了岛上都成2蛋了。你管离最近的岛多远,你管东西南北,你管划船出去会不会死,你管狼烟会不会灭,难道在岛上混吃等死很过瘾?
    看了不少阿婆系列的电影,这一部真的很差!故事情节一塌糊涂,画面拍的特别好,就是没有一个人物是活的。
    如果我知道我将要面临这样的死亡安排,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能跑就跑,能求助就求助,实在没有任何办法后,我宁愿自杀!

     6 ) 对密室求生类作品的最好表现方式是揭露人性

    (大量剧透,建议观剧或原著后阅读)

    阿婆诞辰125周年,我们戏剧界的良心BBC立马应景地拍摄制作了阿婆的这部最负盛名作品之一《无人生还》,采取原著结局!采取原著结局!!采取原著结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天噜,我这样的推理迷怎么能不第一时间冲上前一睹为快呢?!

    《无人生还》又名《童谣杀人案》(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年发行时书名为Ten Little Niggers,后改为Ten Little Indians),出版于1939年。这部小说莫说在阿婆作品中,就是在整个推理小说史上,亦具有难以磨灭的崇高地位。熟悉阿婆作品的朋友应该了解,阿婆的推理作品喜好并擅长密闭空间的群戏设定:或行进中的东方快车、或尼罗河上的游轮,以及阿婆的两大招牌系列: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系列中,密闭山庄的梗也不止一次出现。而《无人生还》这部作品更是把密闭空间的连环杀人事件布局玩到了极致,尔后对该作品的各种诸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形式的翻拍更是层出不穷。著名高口碑电影《致命ID》更是结合了“人格分裂”题材的一次天才式的伟大致敬。在推理题材民众热衷程度颇高的日本,无论是在推理小说中诸如绫辻行人的《十角馆的杀人预告》 ,亦或是漫画例如名侦探柯南的《名侦探的聚会》、金田一《秘宝岛杀人事件》里,总能看到《无人生还》的影子。

    就我个人观感而言,相对于推理,这部作品的定位应该更贴近于密室求生类的惊悚。十个人被素未谋面的神秘主人邀请到一座孤岛上的独幢别墅中,原本应该是轻松温馨的度假却由晚餐后留声机里传出指控所有人都犯有杀人罪行的神秘声音而转变成了一场恐怖的噩梦。从当晚开始十个人相继死去,他们的死亡方式与别墅房间里的暗黑系童谣内容完全相符: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
    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
    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飞来一蜇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事生非打官司;
    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
    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
    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
    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
    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每死一个人,瓷像就会莫名少掉一个。这恐怖氛围营造得简直登峰造极。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布这个旷世迷局的时候,阿婆精妙地安排了真凶假死的情节。没有名侦探为你抽丝剥茧,没有罪恶之人能逃出生天。读者就这样在一路提心吊胆又兴奋刺激地窥视了十个将死之人的内心世界之后“目睹了”他们的离世。所有的谜团连末尾接手的警方都束手无措,直到终章漂流瓶里的那封自白宛若上帝之手揭开真相、阐明罪恶。一气呵成,余味正浓。所以说,这个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推理部分的,若说有,那也是存在于读者的思维活动中。就这样一个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惊悚恐怖氛围浓重的高质量迷局而言,以刻画形象揭露人性为切入点,不失为影视改编作品创造者之上策。

    而就BBC这版的三集连续剧表现来说,正是很好的把握了这点,以较高的完成度再现了这部名著。剧集开始就加上了很多其他版本里去掉的火车上相遇的情节,主角率先出场,人物性格有了第一次的展现。隆巴德从出场就是个坦荡的坏人,邪气的外形,对女主不怀好意的“兴趣”很自然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也符合能陪女主活到比较后面的人物设定。女主是个复杂的人物,不管是原著还是每一个符合原著精神的影视版本。在故事的开始你根本不能断定其是正是邪,娇柔端庄的外表加上全剧不断穿插的有关小男孩的记忆,让人很难怀疑此人犯有怎样的“罪恶”。但她又是最早意识到“童谣杀人”这一阴暗现实的,当她确定了自己的猜疑,就立马变成了人群中最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人。这些转变演员拿捏的很到位,要不是我早已谙熟整个剧情,观剧过程中都要不禁怀疑这样“脆弱”的女主会不会被提前干掉。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女主所表现的特质开始与初来别墅之时割裂,更贴近回忆里那个一袭红色泳衣热情奔放的沙滩女郎形象。在小男孩不幸溺水的那场戏里,导演刻画了一个比较隐晦的细节:女主让小男孩独自先去游泳时,躺在沙滩上划下了一些字迹,随后又迅速抹掉,全剧始终没有像拍摄管家谋害前雇主那样赤裸直接表现小男孩溺水而亡的景象,这个细节暗示结合后来女主“奋力奔跑”时的慢动作以及当时似有似无的唇角的微笑反而加强了对女主阴险内心的表现。

    女仆的表演很到位,她的形象从一出现就透着让人很不舒服的气息,这个终日活在沉重的心里负担下的愧疚又怯懦的女人一如另一个“罪人”形容的那样,好像死了一半的僵尸。其实她的罪恶算是十人里较轻的,算是知罪不报的从犯。女仆的丈夫是个内心更为阴暗的人,他显然是主导谋杀前雇主的主凶。而目击者——他的妻子之死或许在他看来是种解脱,没有任何悲伤和不适,他仍能淡定地完成各项既定的工作,出入安置因为罪恶而“遭惩罚”的尸体的房间。当其他人开始不安地探讨起他们夫妇被指控罪行的可信度时,他还能阴森森地躲在门户偷听。原著里最后说过,真凶是非常缜密地制定了整个杀人计划,罪行比较轻的最先死去,管家死状较惨,倒在了中段。纨绔公子哥儿马路杀手演员形象到气质都很贴切,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认识,开头时加的那段林间超车戏份很好,这么没有责任感又幼稚的富家子活该早over啊。虔诚教徒“老处女”是个很古怪的人,从开始把女仆叫到跟前刻薄严厉地指教就看得出来。表现她迫害养女的部分也很隐晦,这种方式很适合性格古怪又不是主要人物的罪人。将军倒是真的心里苦,堂堂军中将领竟被手下年轻小哥戴了绿帽,根据书中内容,自家老婆是个与小哥年纪相仿的小妻子,所以说老夫少妻还是容易出问题啊,老将军一怒之下痛下杀手最终酿成一生大错。退役警察内心挺变态的,这个人从面相上就让人觉得怀有某种怪癖,真凶很有心机地把他留在最后集团里与其他三人互相厮杀,很懂人心。医生是个一直被自己的失误致死病人这一巨大阴影笼罩的人,这个阴影如芒刺在背,让他多疑让他脆弱。导演安排这个人物每次内心脆弱的时候就抖着手喝酒平复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正是因为他的一次醉酒才导致了那个不可饶恕的过失。因为他内心脆弱,所以愈加讨厌歇斯底里的女主,所以两人多次产生冲突。也正因为这样,他也是适合留在最后集团与女主方面抗衡的人选。

    说了很多其实不难看出,这一个完美的案件依赖的是幕后真凶心思缜密的布局。他提前收集整合了全部信息,挑选人物并了解其性格,预知把这些人物组合在一起当死亡一步步来临将会发生的故事走向。被留在最后的人是最复杂也最邪恶,他们之间可能会尽情猜忌并相互厮杀,这种情形下还要保全自己全身而退,所以真凶必须具有最高级的智谋和情商。可以说,这个人物是最不好把握的,既不能太锋芒毕露,又不能毫无存在感,他可是这个迷局的背后终极大boss——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化身啊。值得庆幸的是,演员选的很好,老戏骨,一个很符合人物身份和形象的优雅老者查尔斯•丹斯。关于这样的演员和角色,无需多说,他们自成一部剧的风骨。

    说到最后提几点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关键道具小瓷人,记得以前看的1987年前苏联版的道具用的是黑色的,深以为比该版绿色小瓷人符合更符合童谣意境,从视觉效果上也不会太突兀。其次还是结局的安排,个人非常崇尚最终结尾遵从阿婆原著版本一个都不留的设定的。本就都是有罪的人,最后在上帝公平的裁决下以命偿还。如果这样一个关乎人性的精彩迷局,活到最后的性格复杂之人最后被证实是无辜的还以两情相悦剧情告终,这还称得上什么《无人生还》呢?就这一点,本剧做的很得我这样古板的原著党之心。但私以为,如果最后不让法官亲自走出来解说而是让这个局寂静散去。终章采取原著那样以一封瓶中信的形式揭开谜底似乎更有韵味儿。

    总的来说,这一版BBC改编连续剧完成度和贴合度较高。在观众大部分很熟知故事的前提下,淡化了悬疑和惊悚的部分,重视人物刻画和人性探讨。如果更浓缩一下,取其精华做成电影,相信亦会成为市场上比较优质的作品。

     7 ) 法外制裁者——《无人生还》里的法官与《电锯惊魂》里的老头

    我没看过《无人生还》的原著,之前也没看过任何版本的《无人生还》。
    说起来,阿嘉莎克莉丝蒂的《无人生还》估计也是【一群人来到了某某地方,被困在了那里后被逐个杀死】模式惊悚故事的鼻祖了吧。
    大概因为我智商不算很高,看第一集的时候想推理也毫无头绪,就单纯认为凶手是1-2个没露脸过的人。
    看第二集的时候,逐渐冒出了一个想法——莫非法官是凶手?被邀请来小岛的八个人中,我只怀疑过这个法官。原因有三个,第一,法官一直都很冷静。当然,其实作者这样设计也不能说是很好,因为过于冷静本来就令人生疑,而正常情况下凶手应该装作很惊慌? 第二,法官从未感到后悔。第一集中唱片里就说了在场的每个人都有罪,在闪回情节中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到后悔和后怕——除了法官和杀了21个人的菲利普·隆巴德。而隆巴德的职业是类似于雇佣兵之类的,这类人的性格是唯利是图的,只为金钱卖命,而这次小岛事件的幕后黑手显然是想做一个制裁者,而隆巴德应该对做制裁者没兴趣,他只会为了钱受命于人而大开杀戒。所以,排除掉隆巴德,幕后黑手应该就是法官。法官与雇佣兵菲利普·隆巴德最大的区别是:隆巴德无所谓什么正义与罪恶,而法官认为他自己就是正义的象征。 第三(第三条是在看第三集的时候更加肯定的),法官的职业就是以一个制裁者的身份出现的,他的毕生使命就是判定人【有罪】或【无罪】,而人物对话中又提到这位法官是一个死刑法官,酷爱判决死刑,并且喜欢观摩死刑的执行——这又与小岛事件的幕后黑手的使命不谋而合。(当然,法官的一句台词:“凶手就在我们当中。” 这也可算是推断法官是幕后黑手的依据之一,但如果单单只是把这句话作为理由并不够充分。)
    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是看第二集的时候冒出来的,看第三集的时候更加进一步确定法官是幕后黑手。而且之前也看过有些电影里凶手装死后继续杀人的,所以看到法官 “死了”也并不感到意外。
    看到第三集尾声,法官推门而入,突然我有点想笑。说实话,我觉得《无人生还》里的法官的身份和系列电影《电锯惊魂》里的老头有点像,而《无人生还》的原著成书比《电锯惊魂》早很多,那恐怕《电锯惊魂》里的老头John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有参照过《无人生还》里的法官?(这一点纯属我的臆想)。
    《无人生还》里的法官与与《电锯惊魂·第一部》里的老头John相似之处:都有绝症,都喜欢当审判者与制裁者(制裁他们认为有罪的人),都极为冷酷冷血,都在杀人的过程中使用了“装死”这一招并在此之后继续杀人。哦对了,这两个老头最后都死了。
    =========================================
    以上内容主要就是讲述一下我个人对于法官这一个角色的一些较为肤浅的想法。
    我没有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的小说原著,所以无法将这部改编剧与原著进行比较。
    单单从这部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无人生还》是一部还不错的电视剧,细腻厚重而不拖沓,对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也较为到位。我给这部剧打四星而不是五星,因为这部剧并没有让我感到十分惊艳,我个人觉得这部剧在情节的设计上还是存在一些漏洞的。
    =======================================
    看到有人说对《无人生还》感到失望,我对此想说的是,如果是对这部剧感到有些失望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有些人因此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著《无人生还》感到失望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因为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很有可能根本没看过原著小说,我也没看过原著,但是我认为,《无人生还》这个故事的题材、情节设计、人物设定,现代人见多识广了可能并不会感到多大的震撼,多么的拍案叫绝,但是,着眼于那个时代,在《无人生还》原作小说成书的年代,它一定是一部经典。——以上皆为本人个人观点,本人才疏学浅,若有得罪,望见谅。

     8 ) 没有人逃得过人性黑暗面的猎杀

    【本文涉及许多个人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轻喷么么哒】
    【有大量剧透请注意】
    初中迷恋推理小说不能自拔的那段时间,很中二地觉得自己是一个推理小说研究者。为了了解更多作家的风格和特点,什么类型的推理小说都买来看过,更不用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样的推理女王。
    看了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一些作品,却唯独没有看,她享誉最多,最为经典的《无人生还》。
    当时苦苦寻求合适的译本而未得,读书计划一推再推,后来对推理小说的热情淡却,也就渐渐淡忘了那时的执念。
    这次听说BBC翻拍了《无人生还》,推理魂又燃了起来,一口气看完剧,恐惧紧张之余有感慨,再加上最近拖延症缓解,发了说说安利后,又想写老掉牙的长文章来评论该剧,遂有下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甚至不用加“推理小说”这个定语,是埃勒里.奎因。深受他的荼毒,我一直觉得,推理小说应该是硬邦邦实打实的,凶手是谁是侦探和读者一起通过全部展现在纸面上的线索一起推导的,这才是推理小说。
    所以我一直觉得阿婆的推理小说不够味儿,因为总有些诡计被阿婆用叙述上的模糊略过,这让我觉得不公平,也让我怀疑这“推理女王”是个虚名。
    后来我渐渐明白,奎因也许就像他笔下的侦探,看破世事,只追求推理的绝对快感,而往往遗忘了人的社会性这个问题。
    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是入世的。有人死了。这是既定的结果。重要的不是人怎么死,谁杀了他,而是为什么杀。
    为什么杀,这探讨的大概就是人性。
    《无人生还》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它的诡计多卓著,而是因为它在一个极端封闭的情况下,演绎了人性内心最大的丑恶和绝望。

    似乎有很多豆瓣的旁友觉得这部剧略显一般,可我觉得它挺赞的,真的,精良。
    首先,从演员的选择上说。男主扮演者Aidan Turner的脸+身材,他出场时略带邪气的一笑,再加上挺拔的西服和低音炮,从商业角度上说,剧组就胜利了。多少少女在看到他的那一刻想舔屏啊(难为情,这也包括我自己)。而女主的扮演者Maeve Dermody乍看让人觉得憔悴而老气横秋,紧蹙双眉似乎总在睥睨众生,在海里游泳的镜头看上去并不纤细倒显得丰满有力,可越到后来,你越会觉得Maeve把克里索恩小姐演活了。她把这个憔悴女子的敏感多疑,面对心仪男子时的热情奔放以及为了生存孤注一掷的绝望,还有一次次欺骗男人时那竭尽全力的魅惑的笑容,全部展现出来了。哪怕最后剧情反转让人惊叹她的冷酷,可我却由衷的为她鼓掌。


    不只是男主和女主,其他角色的扮演者的演技不也一样爆表?我一直记得当老唱机播出对10位来宾的指控后,警官先生竭力否认的样子。满脸的不屑和鄙夷,语调坚定而凶狠,说出那句“我和他的死一点关系也没有”时,眼睛却躲开了。
    这一躲,流露出了一个做贼心虚者纯粹的恐惧和怀疑,强作冷静实则慌张不已。那一刻我忍不住想站起来给他的扮演者喝彩。演得太好了。实在太传神了。
    还有一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宗教狂热分子老太太。她的扮演者成功表现出了一个自信冷漠不知悔改,痴迷于宗教,外表和善实则尖刻高傲的老太太形象。反正,我看剧的时候一直希望这个老太婆早点死掉,就是这么成功的刻画。

    说完演员,再来说说制作的精良。BBC的纪录片和剧之前也看过不少,一直觉得腐国配乐真是牛掰到不行的存在。在《无人生还》当中,肃穆、缓慢又诡异的配乐给全剧的悬疑色彩增色不少。半夜看剧的时候,妈呀那个音乐简直吓坏宝宝了......
    当然,如果你关掉声音,《无人生还》对于诡异恐慌感的塑造依旧是强到不行。大部分镜头都用冷色调表现,时不时镜头一个切换转而拍摄阴沉的天空,泣鸣的海鸟,又或者是黑夜中的走廊和别墅全景,什么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内心情感,这部电视剧简直是对语文环境描写作用题教科书式的阐释好吗!!!看的时候宝宝真的要自带速效救心丸好吗!!!
    片中少有的暖色调集中于女主的回忆。是的,回忆是温馨而美好的,BBC用大量的慢镜头和零碎的片段表现女主回忆的浪漫,而这大写的浪漫却是对女主因爱痴狂的冷酷内心的反衬和讽刺,是对现实的嘲笑和衬托,哇又是一道语文大题的教科书阐释。
    在我看来,《无人生还》给镜头和时空切换都做得很棒,当主角斩钉截铁歇斯底里地说“我真的没有杀人那个控告是对我的污蔑”的同时,镜头上展现的却是主角如何残忍杀害他人的画面,讽刺意味深重的同时又交代清楚剧情,偶尔回忆闪现后出现此时此刻主角苍白的脸,深刻表现出了主角的心理重负和内心煎熬。
    毕竟是BBC,制作水准在我看来,真的很高。

    最后,主题表现。《无人生还》最让人质疑的,就是它将原著的推理味道进一步弱化,而把对人性的刻画和剖析放在了至高点。这样的处理,更加深全剧的绝望。
    其实无人生还的结局真的可以避免。如果大家在第一次死难出现后选择团结一致,而不是互相指责,因为自身所处立场和所怀有的成见相互鄙视相互猜忌,有太多次死难可以避免。如果最后女主不是歇斯底里崩了男主,也许她不至于面对法官却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再次抛出魅惑笑容玩勾引男人的把戏。
    可怎么可能呢?人类是偏见的动物啊。死到临头都放不下那点高傲和成见,前脚互相安慰关起门来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前一秒怀疑这个人后一秒怀疑这个人,多么可笑,多么苍凉。
    而如果是我们呢?如果是我们落入这步田地,我们真的可以相信其他人吗?
    这是个不敢让人回答的问题。
    也许我也会像女主那样,不惜杀死信任自己的人,不惜保守自己丑陋的秘密到最后吧。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自私利己而虚伪,我们在屏幕前唏嘘,嘲笑的其实也是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某个里人格。
    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法官杀死了9个背负人命却逍遥法外的家伙,他似乎是善。可他又是个和连环杀人犯心灵相通的人,他是个可以在观看死刑中获得快意的人,他似乎又是恶。9个杀人凶手,他们本应是恶,可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合格的妻子,合格的老师,合格的丈夫,他们在困境前无能为力,让人为他们揪心,而提心吊胆,他们那么无辜,看上去那么“善”。
    善恶的界限早已模糊,法律的评判标准也是人为制定。真正绝对的,或许是法官和男主笃信的,凡事都有因果报应。

    “从我杀人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我知道,我一定会因此而死。”
    这是男主带着微笑说出的台词。
    可最后,在只剩4个人时,在情欲的灯火中,男主又轻轻搂住女主,说:
    “死亡是为他人准备的,而不是为我们。”
    男主背负着21条人命,血债累累,可我觉得他最单纯。
    他满不在乎地承认唱片里的控告是真实的。他满不在乎地承认自己有枪。
    他那么轻易爱上了魅惑的女主,他那么轻易把自己的后背暴露在她面前。
    他固执地相信岛上有第11人,凶手不会在他们10人之间。
    他固然勇敢敏锐而机智,可他太坦荡。他坦坦荡荡地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对死亡的命运,相信人人都有一颗澄明的心,他相信危难中擦出的爱情火花,他相信女主。
    他不知道粉饰与包裹,所以最后,他被最懂得粉饰与包裹的女主射杀了。
    多么讽刺,有多么真实。
    菲利普.隆巴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而女主,克里索恩小姐。她太美了。魅惑之美。阴险之美。神经质之美。为了爱的男人,她不惜杀死自己的学生。困在岛上,她以脆弱的外表和绝望的眼神博得人们的信任,她在情况愈发危险的趋势下袒衣露体勾引男主博取支持,又在生命即将不保时果断提出和法官合作同时嫁祸男主。
    冷酷卓绝,蛇蝎美人。
    最后还是逃不过一死。
    克里索恩小姐,你爱过雨果先生吗?你爱过菲利普吗?你爱过谁吗?
    克里索恩小姐爱的,兴许还是她自己吧。

    人类不是,都是这样爱着自己的生物吗。
    无人逃脱,无人生还。
    逃不脱的,是那最深的绝望和极度的,利己吧。

     短评

    隆巴德上尉真是太帅气了!很可惜,没有在剧情里体现一下完整的歌谣。

    6分钟前
    • 蓮恩
    • 力荐

    大家肯定都是给我隆巴顿帅死的

    9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艾丹帅出宇宙 整个行走的荷尔蒙

    11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颜值高的人活的久。

    13分钟前
    • Liquor
    • 推荐

    截成三段彻底毁掉了原著层叠渐进的恐惧,结尾处理非常不喜欢,一点完美犯罪的意思都没了。内在美学也自相矛盾,一方面表演舞台痕迹重,却并没有利用好语言来营造氛围,反而弄了花里胡哨的慢镜剪辑,使整体效果非常做作。Aidan第一集根本认不出,后来卷毛就不自觉地冒出来了哈哈哈。

    15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我最爱的团灭式童谣杀人事件。不知道评论里那些说推理强大的人是如何看的,如果不看原著,从推理角度来说,那改编的这个剧是一点推理都没有的,杀人手法什么的都是一团迷。可是气氛渲染成很阴郁的美,剪辑零零散散却拼凑的很紧,几次闪回也很英伦,所以当成一个普通的带点惊悚的故事片算是不错了。

    16分钟前
    • 英恩
    • 推荐

    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1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我就说隆巴德眼熟,原来是Kili…

    22分钟前
    • 栗子君
    • 推荐

    扑通一声拜倒在真诚耿直理智的Mr Lombard的真空毛巾裙下,看完了也没觉得他到底有多坏,窝还以为他不会狗带的,毕竟颜即正义,orz

    24分钟前
    • T_____T
    • 推荐

    Aidan那么帅才是最大的罪过吧= =

    26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比起柯南 道尔,我果然还是更喜欢阿加莎 克里斯蒂。推理毫无瑕疵,关键是没有塑造名侦探在里面装逼,只有复杂的人性

    30分钟前
    • 宇宙第一皮孩
    • 推荐

    有点失望,虽然拍得很美,演的也还可以,但是没有拍出我期待的悬疑感。故事都这么熟了,拼的就是谁拍得惊心动魄。Kili帅爆还裸加一星。

    3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阿婆的小说,听着这口英国腔就已经四星推荐了。阴森的小岛画面,就想看着这帮人怎么一个个死在上面。感觉自己有些变态......必须五星推荐

    33分钟前
    • 独伫江边
    • 力荐

    完美主义者一定要按照套路出牌的设置,人要一个个死,小人要一个个撤,这时候玩家没有吃喝拉撒全在一起,没有抱着小人不撒手,就是不客观

    38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还行

    阿加莎的原著无可挑剔,距离神作还有一步之遥。这部剧好就好在短小精悍,若是拍成美剧估计至少10集,大陆剧至少40集。

    43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警方结论:凶手是提利昂·兰尼斯特(kidding【他们把屋子搜个底朝天的时候小人儿藏在哪儿?知道歌谣里有熊就不能早点把熊扔海里?!但爱蛋实在太美,一人独担两颗星❤

    44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所有人守着那一盘子小人不就行了……

    46分钟前
    • 尤里卡
    • 推荐

    为什么所有悬疑片主角们都不懂得出了危险大家要抱团行动才能增长战斗力的道理。

    50分钟前
    • 11点睡
    • 推荐

    结局真是简单粗暴……

    53分钟前
    • 大脸猫
    • 力荐

    其实在阿加莎影视作品那个体系内属于拍得很好的了,但是这种东西现在看来还是不免陈旧单调,从一个反面说明对这样的作品做表现风格的现代化是多么重要,神探夏洛克的走红不是偶然的。

    58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