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剧 棱镜第一季

    棱镜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海外剧其它2022

    主演:Caterina Forza,Chiara Bordi,LXX Blood 

    导演:卢多维科·贝塞加托 

    猜你喜欢

    • 完结

      天堂岛疑云第三季

    • 全8集

      天堂岛疑云第二季

    • 完结

      天堂岛疑云第一季

    • 更新至01集

      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

    • 已完结

      心碎高中

    • 已完结

      她来了第一季

    • 已完结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 已完结

      绝夜潜行

     剧照

    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3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4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5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7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8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9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关于两个同卵双胞胎兄弟在自我发现的旅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挑战性别规范,他们的朋友也试图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长篇影评

     1 ) 《黑镜》第二集 影评

    到目前为之已经看到了黑镜的第二集。剧情的震撼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评论。

    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陡立四壁的巨大屏幕,现代化的洗漱间,现代化的“健身房”,让我惊讶于“原来人类的生活竟然可以这样?!”一个手势就可以代表人的一个意念,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有质感”。“太帅了!”我心里情不自禁的喊道。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时代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是不是最终将走向全体数字化?!嗯,是的,我要透过此篇来一窥未来!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都慢慢变了味。他们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去骑自行车?为什么骑自行车时放的节目在我看来是那么的低级趣味,却能引的人们频频发笑?而男主人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确那么的不高兴?

     “这已经是我们这里最真实的东西了,虽然也是在XX器皿里培养出来的。”……瞬间,我明白了一些东西,他们的生活环境全部是虚拟的,他们接触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或许在那里,人才是最真实的。

    影片的前半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男主人公对金钱的麻木。遇到不好看的节目就跳过,扣钱也无所谓。他也从来不用金钱买什么,因为他是最“清醒”的一个人——那些所谓的商品不过都是虚拟的,“it’s not real”,既然这样我要买些虚拟的东西干什么呢?他对生活毫无热情,就这么半死不活的生活着。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女主角的唱歌。歌声让他感到了一丝的希望。他愿意自己掏1500万让女主角去参加选秀,即使1500万意味着要骑6个月的自行车,仅仅只是因为“你的歌声是真实的”。在再三劝说下,女主角去参加了选秀。选秀后台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是表情浮躁,像是在等待被拉去展览的动物,即使是这样也是乐此不疲。他们根本不知道来这里选秀是为什么,也许只是风气的推使,他们也就随波逐流的到了这里。

    在女主角上台前,她被要求喝了某种饮料。我可以将这种饮料理解为“迷魂汤”。基于这样的假设,在台上评委劝说女主角去拍XX片时,女主角答应的也实属“正常”。不过这时,相信观众们都已经看出了三位评委的真面目,他们是该虚拟世界的统治者,他们掌握这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选秀是他们维持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他们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有的人只是素材——一种可以被打造成供人娱乐的素材。这里要注意一下,他们所选秀出的素材可不是鼓励人们进步,而是那些能被打造成低级趣味的素材:胖子像机器一样的往嘴里塞东西,等增重到500磅来供人嘲笑;一种人侮辱另一种人,激发人类内心最黑暗的一面……

    评委们为什么要选秀出这样一类“明星”?因为他们要“愚民”,只有没有任何思想的人才最容易控制。他们希望人们永远没有追求,整天都活在恶趣味中。他们冠冕堂皇的坐在聚光灯下当着评委,但骨子里确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混蛋。他们愚昧大众,讲人们打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垃圾。

    男主角是整个影片里唯一看透事实真相的人,他为将喜欢的女生引到不归路感到懊悔。他愤恨的紧衣缩食,为的就是能再转到1500万,然后去上节目揭穿这个弥天大谎。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励志片。男主人公是有梦想的,他想要活得真实。

    终于,男主人公登上了舞台。这里必须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他用女生喝的饮料瓶骗过了工作人员。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喝工作人员给的“迷魂汤”,他在台上始终是清醒的!他确实在台上上演了一部好戏,用自杀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呵呵,剧情此时该如何发展呢?人们被他劝说清醒了?然后全体发生暴乱?美好生活就要来临了?no no no。评委是聪明的,他们当时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用让他加入电视台来引诱他,同时将“肺腑真言”转换成另一种有价值的素材。事实上,群众们也已经中毒太深,不是你的感言肺腑的三言两语就能劝动的。

    更具讽刺的是:男主人公在全程清醒的状态下接受了节目邀请。他没能抵抗的了诱惑,他在诱惑面前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我本来还寄希望,男主人公假意接受,实则在每次的节目中慢慢拉回群众的灵魂。But I’m wrong。男主人公真心实意的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在之后的节目中真真正正地扮演着小丑。什么“英雄主义”!都去他妈的。我已经升级了!我已经不用再骑脚踏车了!——他已经真真正正的被统治者洗脑。

    近两年的英剧可谓大放异彩,高质量、高内涵让我赞叹不已。这部电视剧就是把对现实的讽刺发挥到了极致。生活中的人们当然不可能这么愚昧,但我们真的就那么“清醒”么?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么?我们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么?在到达梦想的途中,我们真的不会被各种事物诱惑么?你确定你现在没有“泯然众人已”?

     2 ) 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故事由此而展开。
     
    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
     
    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 to a pig。
     
    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 to a 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

    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 to a 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
     
    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
     
    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 to a pig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

    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 to a pig来实行拯救。

    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

    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 to a pig呢?当然不能。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 to a pig”。
     
    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
     
    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

    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 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 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 to a 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
     
    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 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
     
    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 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整个故事既是A National 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同时更是A personal elegy。

     3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喜欢“有料”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吃喝拉撒全都靠它。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注意是表演。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男主角接受了。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4 ) 电视,还是反电视?

    最初酣畅淋漓的看完,无法把三部戏连到一块,更别说片名black mirror作何解释了。后来渐渐明白,这就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题目内容很简单:这样一块屏幕,到底能用来作什么?


    第一集:反传播,大小屏幕的搏斗,消息的控制权

    电视从发明至今不足百年,却已经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最主要的消息载体之一。

    最开始只是负责播放所属政府的政策法规与世界各地的新鲜事,作为政府的喉舌出现。目前新闻仍处在电视节目的核心地位,即便手机和电脑慢慢偷走一部分电视观众,但难以撼动电视机作为最主要也最权威的消息传播地位。这点,从第一集下午四点万人空巷大家全部都等在电视机前等待消息发布就能看出。

    但电视本身作为传播消息的能力和地位已经受到公然挑衅:剧中youtube发送绑架消息,twitter爆料首相被掉包,甚至电视台与Z&*¥F职员用自己的裸露照片来换取独家爆料,消息快速而大量的传播所带来的全面失控远非权利所能控制。

    此时,作为消息传播方的Z&*¥F与电视台,消息接收方的民众都在时时经历着考验。消息真实吗?消息来源可信吗?如何表现事实?字眼如何拿捏?怎么传递给观众?观众如何反馈?我们在看什么?我们为什么想看这些?。。。。。。
    结尾,电视前面所有观众脸上的表情,即是对电视所承担的角色与电视后面那个看似强大的群体的失望。

    公主踉踉跄跄回到这个城市,却只见万人空巷。电视手机网络已无人关心事实真相,大家都只是消息的奴隶。


    第二集:娱乐至上,观众角色的逆转,革命

    电视发展到现在,商家乃是制作电视节目的主体。他们制作大量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黏住观众而从中牟利。为了吸引观众,商家使出了各种手段,尺度也逐渐变宽。
    此时电视的主题,是娱乐。

    从最初简单温吞的电视节目到后来贩卖色情暴力,挖苦弱势群体,甚至哄骗观众鼓励其“实现”自我价值来到电视舞台卖力表现,形成“观众就是明星,明星就是观众”的良性循环(?)。商家在此刻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节目足够娱乐,就会有人看。片中三个配角代表着那么几种典型观众:
    A 低情商观众,电视给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不分好坏(暴躁男)
    B 盲从型观众,别人看什么,他们看什么,没有自己的意见只好听别人的意见(金发男)
    C 理性型观众,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相信电视(马尾女)

    第二集的环境很特别,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被电视占据(确切的说,是挤压),人们通过运动来维持生存并增加扩展生活空间的可能,而你的生活空间里只有电视。
    还有个有意思的设定就是,没有广告时间,想不看电视才要花钱。这就是说,不是观众消费电视,而是电视在消费观众。承受不了这种消费的就变成yellow man,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奚落嘲笑。

    终于两个主角挑战了娱乐主义的下限与上限。

    女主用纯真的视角看待眼前娱乐至上与消费主义,唤醒了一部分观众,但是马上被久经沙场的节目制作方诱惑,立刻从个体纯真抵抗群体盲从与复杂,变成了群体的反纯真围剿个体的单纯。

    男主看不下去道德底线遭受践踏,借由体制提供的渠道努力攀登,最终毅然上台叫板整个体制。哪想到评委(评委叫hope,囧)见招拆招,利用了以男主为首的少数派的愤怒情绪,再一次成功的消费了观众。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还交待了一下男主:男主从体制的反抗者彻底变成了体制的卫道士,虽然生存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面对的只是更大的荧幕,更让他感到舒服的假象,和更大的寂寞。


    第三集:电视内容的零加工,电视-观众主客体的一体化,自我消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视在这一集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根本属性:展示。这是电视只是一块显示屏而已。

    我们熟悉的新闻不见了,电视节目不见了,电视在实实在在的重播着观众自己的生活,成了检视自己生活的道具。加上瞳孔摄像机这一超现实设定,电视真正完成了“所见即所得”的光荣使命。

    播放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经历,而非出于政治或艺术的再加工。表现出来的潜台词是“我们只相信我们曾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人们的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没有电视节目制作方,只相信赤裸裸的真实。

    而即使相信真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真实,这种赤裸裸的真实,无时无刻不在触碰着观众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
    “我能够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
    “这些经历要给什么人看?”
    “大家看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片中的主角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和观众界限太过于模糊,不像以前出于政治或商业因素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当观众自己提供内容,要考虑的问题绝非一个人所能把控。况且即使看到的是同一个样子,其他观众也会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第一集中节目制作方有强大的班底仍然控制不了观众情绪的走向,第二集节目制作方固然赢了观众但无法直面良心的谴责,第三集则把前两集的矛盾焦点推向了一个极致,既要说服观众,也要保持本心,技术固然先进,也弥补不了真实场景对于看客最直面的冲击。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是“真实”的手下败将。没人能承受真实情景再现所带来的一切负情绪,即便屏幕里走动的是你最相信的人,而那些影像背后透出来的种种暗示,好像在追问我们,我们透过这片薄薄的屏幕到底要得到什么?什么节目才值得相信?什么是节目,而什么又是生活?



    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本是为了放松,可关掉喧闹的节目,那块屏幕竟好像一个黑色镜子,映衬出我们自己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

     5 ) 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

    【一】 这是个荒诞的世界,这是个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人都住在由电子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人们的生活很简单,睡——吃——踏步——在虚拟世界遨游。踏步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只有靠此挣里程数,才能支付生活中的每一样开销。

    (在虚拟的晨光中醒来,既不神清也不气爽)

    这里的每个人都要在21岁之后进入到这个被一格格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每人分得一个小房间作为卧室,除了休息和睡觉,其余时间基本在踏步机上度过。这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每个人获取生活所需的唯一途径。

    机械地生活正如格子间的我们

    当然,这个世界绝不会让你枯燥地踏步。人气爆棚的选秀节目、无脑恶俗的综艺栏目、欲血喷张的魅影宝贝、以及各式各样的游戏和虚拟产品,这些,都是调剂骑行之路的“佳友良伴”。

    在这里,你看不到书籍、看不到艺术品、看不到山川湖海、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电影、看不到戏剧、看不到一切真实美好的东西。 在这里,每天一睁眼环顾左右看见的都是屏幕,屏幕,屏幕,以及屏幕里虚伪、夸张、恶俗、煽情、美化的一切。 这样的世界很压抑,对吧?这样的世界很恐怖,对吧?呵,不过这终究是个虚拟的世界,杞人忧天,有人一定会这样说,对吧? 可这真的是杞人忧天吗?随着电子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引入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让自己进入到屏幕的世界。吃饭、上厕所、聚会、休息,甚至是走路和开车,都手捧手机,不愿从屏幕的世界里出来。 屏幕里有什么呢?网络小说、搞笑综艺、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平台、各种虚拟产品,以及“魅影宝贝”;当然,这里面也有书籍、艺术、电影、音乐、戏剧、诗歌,但似乎他们的生命力没有前者旺盛,他们不是大行其道者。 我们沉醉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疏忽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屏蔽了星辰大海、花香绿影;消弭了真实的、美好的东西的影响力,又因为身为人难以抵御的所谓猎奇心理、原始本能、视觉冲动等,强化了低俗、献媚、无脑等元素的影响。 现实社会美好的东西一大把,可许多人却宁愿沉醉在虚拟世界中,前沿科学的走向也在大踏步地往虚拟现实技术方向发展。未来,你可以像影片中的人一样,足不出户便能亲身感受演唱会、综艺大赏、盛世奇观,和奇珍异兽互动,变换各种酷炫造型。 既然这样,影片创作者,便来了个干脆,把所有这些现在触手可及却屡被忽视的真实全部抹去,给大家既能解放双手,又能无时无刻满足你“屏幕需求”的美丽新世界。 但是,难道要为了阻止这样的世界出现,我们就得放弃科技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吗?当然不是!破坏与禁止从来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这是懒惰与无能的表现!正如第一集的解说里说的那样,科学技术从来都无所谓好与坏,决定其好坏的是使用它的人。 为什么现在网络世界里充斥了各种恶俗、媚俗、滥情、无脑的视频、文字、声音、言论,这些并非就意味着受众群体的素质和品味低下,这只能说明生产这些精神垃圾的制造者的投机取巧与利欲熏心。 性、暴力、猎奇、伦理,时下充斥网络的各种信息无不包含这些元素,这些是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很难不去关注的信息。内容制造商为了确保其所生产的信息能被最大化地传播出去,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将所有东西打碎、包装成这些形式展现出来。 有人反感这些吗?肯定是有的,而且对此反感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有严谨的、美好的、艺术的、科学的、理性的、真挚的、梦与诗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日子似乎都太累了,累到懒于去表达自己喜欢的、去批判那些不好的,这样我们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我们的反对也只如一个哈欠,润了自己的眼眶,却没有一点声息。 现在是个“粉丝经济时代”,大众文化产品在产出过程中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个产品是否受欢迎,是否有继续生产下去的必要,该怎样改进的更好,都要参考粉丝的反馈。 所以,如果你看了一部电影、一场戏剧,听了一首歌,看了一本书,购买了一个产品,体验了一次服务,甚至于使用了一个APP,阅读了一篇文章,都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去给予评价。不去评价,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将自己的需求表达给未来世界的权利。好的不去说好,坏的不去说坏,未来的世界可能就不会是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或许有人会说,个人在时代潮流之前都如蝼蚁,只能被推着走,而无法改变它的走向。但是,未来谁都不可知,时代的潮流也是如你我一样的每一个人,每一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每一股像你一样的细流,因为相同的喜好、品位和梦想共同发声、共同努力,聚集越多的力量,那时代潮流朝你所希望的方向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不要吝于为所好发声,也不要惧于为所恶斥言。当然,对于自己所发的言论,一定要保持相对客观和理性。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妨为自己所喜爱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比如,使用了某套微信表情,可以给作者打赏,即使钱数不多,那也是种支持。去影院看电影、去戏院看话剧、购买正版图书、正版影像制品,让美好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动力,才会让未来的世界,变成美好的样子。 【二】 影片着重展现了五个人在这个世界里的表现,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1.首先是男主宾的邻座,他是一个典型地被泛娱乐化网络社会教化出来的人。他认同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并以此为准则。他热衷无脑综艺、沉醉于魅影宝贝,他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好,他沉浸其中笑得不能自持。

    他对于这个世界给他的东西,不假思索,全盘接受。他觉得每天踏步换取里程并凭此享受各种产品,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瞧不上因为肥胖或者疾病,而只能从事更低级工作的人。因为这个世界传递给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所以,他没有同情心,他麻木不仁,所以,面对更低级别的香蕉人,他会恶语相向,戏谑嘲弄,并狂妄地说着“我-给-了-钱-的!”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丑陋的话语!

    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常年沉浸在泛娱乐化的虚拟世界之中,接收的信息又基本上是暴力的、嘲弄的、性的,这让他成为了一个情感麻木,没有同理心,暴躁易怒,以娱乐化的心态看待任何事情,无论事情是悲剧还是惨剧。 这部剧里,我最讨厌的就是他,可是在自媒体盛行,主流媒体下行的网络社会,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自以为正确。他们会说,这么认真干嘛,就是个玩笑而已;你了不起啊,圣母婊;爱国婊;这婊那婊……凡是先给对方贴个标签,先发制人,让对方觉得自己错了,然后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对方。 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拒绝别人表达善意。对,我们应该抵制愚昧的善良,但是抵制并不是用标签化的形式来抵制,而是应该用就事论事的方法,用客观与理性来说服,而不是靠嘴炮来赢得自我心理的满足。 2.第二位是红发男孩。他还是个懵懂的无知男孩。他热衷于更换自己的电子形象,在意电子形象给别人的映像。他保有对别人的同理心,他会感动,也会激动。但是他的这些表现都是情绪化的,并不会持续多久。他可以在上一秒听了Abi的演唱而泪流满面,又可以马上跟着周围人一起激动地对Abi喊着,让她答应去做艳星。他可以边激动地听着男主宾激情洋溢地发表沉醉于更换电子形象的虚无,边为自己的电子形象挑选新的装备

    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将完整的信息切割成一段段的碎片,每条碎片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从你的眼中闪过,上一条信息给你的感触你还来不及消化,下一条信息的冲击马上就覆盖了上一条信息的影响。长此以往,我们的情绪波动会越来越大,而深入的思考能力将会越来越弱。我们易被情绪打动,却也易被情绪动摇。情绪逝去,行动没有,日子照旧,行尸走肉。 不做情绪的拉线木偶,让自己多些完整的信息接收时间,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完整地看一个电影,完整地了解一个人,完整地进行一场思考,完整地写一篇文章,完整地去做一件事,可能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3.第三位是暗恋男主宾的女子。她可能是几位角色中相对清醒的她明白这个世界的罪恶,知道这个世界的虚伪,但是她并无意做出行动来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她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虚伪荒唐的世界里独善其身,避开那些恶俗的节目,找一些相对清新的精神产品,寻一个喜欢的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是,世界并不会因为她这样想就给她独辟一片绿地。她失去了心仪的对象,继续过着无趣的生活。 时代的潮流巨变中,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能做的便是从每一件小事出发,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比如,不要认为保护环境是某个组织或政府的事,每天节约一点水、少浪费一点电,有节制地进行消费,都有帮助。又比如,像上文说的那样,尽可能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4.第四位,是女主角Abi。她是这部影片中的悲剧。她的悲剧是两方面造成的。 首先,当然是Hot Shot 里的那一帮人。正如男主所言,在他们眼里参赛者并不是人,只是可以盈利的工具而已,他们在乎的只是如何创造更高的收视率、如何挣更多的钱,而你的梦想、你的人生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 梦想,既是他们掩盖自己罪恶并向你示好的遮羞布,同时也是诱你上钩并更好操控你的工具。他们会使手段,让你的意志变得虚弱;比如给你喝“静心水”,对你威逼利诱,对你描述现状的灰暗,未来的光明,犹豫的罪恶,迅速做决定的必要。在这一系列的强攻之下,意志薄弱、目标不坚定的人,很有可能就会妥协。

    其实,Abi自己也是这一悲剧的制造者。首先,她的目标本来就不明确。她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唱歌,是否真的一定要成为歌星。只是刚好有个人认为她唱歌很好听,并且愿意帮她支付门票,心想这或许是个摆脱现状的机会,反正自己不会损失什么,何乐而不为?

    (I guess 透露了其实Abi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机会与选择,有些选择似乎前景光明,并且不需要你花费很多的努力,很多人因此会选择这个机会。但是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没有一点牺牲。做了这个选择,就放弃了另一种可能,当选择的是所不愿的,而放弃的却是梦想,那该如何是好。 所以,人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并且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现在处于迷茫之时,还未看清自己想要为何物,那也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什么是自己绝对不能越轨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不能说一定能找到并实现自己心中所愿,但也能保证你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至于迷失太远,甚至背道而驰。 此外,即便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成为什么,那也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因为,在你一路狂奔的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情,想方设法绊住你的脚步。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有初心与善意,同时心怀坚定与谦卑,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明白自己的方向,即便是全世界的人都同声叫你放弃梦想,叫你去做一件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你也不会昏了头而妥协。

    看到这里心酸不已

    5.最后,便是影片的男主角宾。在遇到Abi之前,他混沌地过着日子:任性地晚起、尽情地使用生活用品,随心所欲地将不喜欢的节目广告跳过,悠闲地踩着踏步器。因为,他从死去的哥哥那里继承了1万5千里程,可以从容地面对这个满是屏幕的世界。 他虽然已经厌倦了这个到处都是虚伪的世界,但是他仍愿意相信这个梦想是美好的,HOT SHOT 这个选秀节目是实现梦想、通往美好的大门。所以,当他遇上心仪的姑娘Abi,被她的歌声打动,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命浪费在终日惨白的踏步中,他觉得美好应该绽放在美好的地方。

    放眼望去,多像我们的格子间

    所以,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里程帮Abi购买了一张通往梦想的入场券,并陪伴着她一起走上了梦想的舞台。然而,这里满满的都是套路,本来打算成为歌手的Abi,在主持人的巧言令色、威逼利诱和大家的哄闹下,成功地拜托了终日踏步的人生,成为了一个艳星。

    他心中的美好被击碎,他决定做出改变。是的,他行动了。比许多只会嘴上说说,心中仅激动片刻却什么都不做的人,好了很多。然而,当他慷慨激昂地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一番批判之后,他所批判的对象没有如他所想对他施以暴力,而是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听着对方所描述的新生活,发现自己有机会从自己刚刚抨击的对象中能获得相当的好处,他迟疑了,妥协了,走到了对立方。 其实,他会这样做也理所当然。他之所以会以命相搏,试图让大家发现现行世界的罪恶,并期盼能打破它,并非其拥有多么无私与高大的梦想,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梦想破碎了,所以他要报复。但是,当对方能为他构筑新的梦想,并允诺帮他实现时,他的愤怒便消失了。他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立场,他的立场从来都是自己,所以他最后选择离开踏步机,走进另一个更大的格子间,开始另一种踏步的生活。

    【三】 我们再回到泛娱乐化网络世界的话题。就像男主在抨击Hot Shot的三位主持人那样,不管是从业人员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导致,在对待很多事情上,自媒体与不少主流媒体,在解读的时候,往往不是走煽情的路子,就是把事件打碎,解构成一个娱乐化的、笑料式的话题,很少会去深挖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233333出现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是该认为网络世界只是个提供笑料的地方,还是认为这个地方把一切都当做个笑话看?如果是前者,那为何我们要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上面?如果是后者,那我们是否应该多点思考、多点人文情怀。 还有,为什么说要勤于表达自己对这样、那样事情的评价,为这样那样的美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是希望更多有着美好、善意、真实、深刻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浸润更多人的身体与心灵,这样时代的潮流应该会向着真真实美好的方向流动,而不至于得到像影片中那样的社会,连现在触手可及便能得到的绿树鲜花、真情美好都要靠生命来换取。 最后,我只愿,越多的人珍爱我们的地球、珍爱身边真实的美好,多从手机的世界里走出来,和爱的人一起在真实里拥抱。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海子《夏天的太阳》

    另附黑镜第一季1/3集杂感:

    1.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2.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更多精彩影评

    1.十二怒汉 | 当所有人都和你意见不同时,你会怎样?

    2.每个人都可能是被嫌弃的松子

    3.这部让众人恐婚的片子 教会我如何去爱

    微信关注:认真看电影

    认真看电影,认真去懂你!

    欢迎各种转发哟~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

     6 ) 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首相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因为决定权从来都不在他的手上。 劫匪给了首相一个看似可以选择的死命题。他若是向劫匪妥协,他将面临的是名誉扫地、身心受创、家庭破碎的结局。对于这个结局,首相其实是可以承受的,他并不打算为了保全政治身涯而向劫匪妥协。因为当他的幕僚在给他分析这个结果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愤恨和反抗的。他在拒绝妥协,他想要反抗。

    而如果他选择拒绝,事后他不仅会成为全英人民发泄愤怒的对象,他本人和他家人的生命都将受到威胁。当听到家人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首相的表情立马从愤恨转为绝望,他妥协了,他不得不妥协。

    劫匪知道首相一定会妥协,就像首相的幕僚说的那样,这由不得首相。

    那这个局就真的是死局了吗?由不得首相,那由得了谁?劫匪吗?不是!这件事,其实掌握在每个人手中,掌握在每一个普罗大众的手中。这其实就是劫匪做的一场实验,也可以如影片结尾所说的那样是一场行为艺术。这场行为艺术是为了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下,这个世界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首先,劫匪绑架了苏珊娜公主,一个在互联网时代颇具影响力的“Facebook之星公主”和保护环境的全英甜心。她被绑架的可怜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虽然政府迅速将其撤下,但还是抵不过网络的速度。被绑视频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传遍了整个英国,并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选择绑架苏珊娜公主,正是利用其在互联网世界的影响力,尽可能多地吸引人群的关注。

    或许有人会问,只要是公主就肯定能吸引大家注意了,这是否有点过度解读。苏珊娜公主能被称为“Facebook之星公主”,可见她应该算的上Facebook的深度用户。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公主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较于其他的公主,她的身份不止是一个头衔、一个名号,她在普罗大众心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熟悉并了解的朋友般的存在。所以她的痛苦遭遇,她的危险处境更容易引来大家的感同身受,更容易煽动起大家的情绪。 不仅如此,劫匪提出的赎金要求是荒诞至极的让首相与猪交媾。仪表堂堂、正义凛然的首相与恶俗恶心的人猪交媾,这种绝对的反差、荒诞、背离人伦道德、耸人听闻的行为,同样也是劫匪将人群尽可能多地煽动起来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劫匪还提出了严格的直播要求,列出了要求清单,规定了拍摄角度、使用对象、拍摄方式、播放平台等。就像影片中的围观群众说的,这种方式让人想到道格玛95宣言。所谓道格玛95宣言,就是尽量少地使用人为手段对电影进行创作,使其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这样便能使观众更加关心故事的情节与发展。

    从影片中的大众的表现来看,劫匪的这一方法基本上是奏效的。在电视台的采访中、在Facebook的讨论区,大众关心的基本上是首相是否该与猪交媾,以及如果交媾其形式与结果会如何。特别是其中一个护士“他们会用母猪吗?”的疑问,更加可以表明了人们对于事件本身的关心。

    对于交媾事件本身的关心程度越大,人们对绑架事件本身、绑匪的动机、首相的境况、解决的办法的关心程度就会相应地降低。绑匪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交媾事件是如何将大众的情绪引入疯狂与荒唐的境地。 一切准备就绪,劫匪开始等待“好戏登场”。他料到身为当事人的首相会极尽所能地反抗,所以他设置了一个假藏身地,让首相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毁于一旦。首相不足为惧,普罗大众才是决定事件走向的力量,而媒体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苏珊娜公主的被绑视频最开始在网络上疯传时,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性大多持怀疑态度。可随着新闻媒体的介入,舆论便开始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了。而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舆论的爆发,本应是专业与理性的代名词的新闻媒体也渐失理性,两相作用下,事件的结局终归会向绝望的方向发展。 影片中的媒体代表UKN,迫于其他同行都在竞相报导此事的压力,决定加入这场新闻大战。即便事前已经收到了英国政府的温馨提示——D通告(英国政府一旦认为传媒的报道可能影响军事及情报行动,就会发出此通告,要求媒体自律。)在刚开始决定报导绑架事件时,新闻部领导其实还是有理智的,明确规定尽量减弱对交媾条件的提及,以及对所有图片进行审核。 但是随着报导的推进,大家对于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UKN也渐失理性,不仅在电视上推出了“你会看吗”的调查,还将公主被绑的视频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并将网友的各种评论展示出来。此外,他们发出的这个调查就是有问题的。“你会看吗?”这个问题,是整个事件中大众最关注的点,就这个问题进行调查,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将观众的参与度瞬间提升,吸引大众持续对这一事件保持持续关注。

    UKN的这一做法,将大众的关注点引入了是否会看交媾直播。这就意味着,事件的另一个本该更受到关注的点,被忽视了。那就是首相是否该同意劫匪的要求,是否有其他方法将公主救出来。他们将公主的被绑视频和这个问题放在一起,就是带领着大家默认了,救出公主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首相答应绑匪的要求。因为这一设定,所有人都没有考虑过自己能做些什么可以帮助首相解救公主,可以让首相免于绝望境地。大家就此都变成了一个看客,坐等着事件向着是否该看这件事发展。整个事件的发展就这样被引入歧途。 与此同时,UKN还请了不同的嘉宾参加特别节目,来分析绑匪提出此要求原因,并在电视上将绑匪所要求的拍摄细节也列了出来。当然,其他媒体也没有闲着。《每日电讯》有全篇视频和网上实时互动环节,《太阳报》主打苏珊娜公主被绑架的视频,《卫报》开了一栏实时更新的博客,并发布了一篇有关猪在历史上的象征意义的短文。

    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熟悉。每当有大事发生时,我们的媒体也如这般全线追击,多方报导解读,接着就有各种网络小编、微信小编、微博小编蹭热度,竭尽所能从各方面和这件热点事件扯上关系,甚至发展到了造谣传谣的地步。 接下来,UKN再来了一波助攻。当劫匪得知首相那边请了抢手代替首相拍摄视频后,寄来疑似公主手指的威胁物,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将此消息公诸于众,虽然报导说是疑似公主手指被割下,但配合着生动形象的视频,大众必将确定这就是公主的手指。 因为这一强烈的视觉刺激,大众的情绪开始向非理性发展。认为首相应该向劫匪妥协的民众瞬间由28%变成了86%,大众的情绪是如此地容易被左右。大众的主张又是如此地容易被改变。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所谓的民意调查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公投活动,真的能成为决定国家事务的重要决策依据吗?

    民众的情绪之所以能转变的如此之快,一是因为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二是因为公主被虐待的视频极具冲击力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大家感同身受,觉得公主处于刀山火海之中,将公主救出魔窟是刻不容缓的,其他的都不重要。可是,如果民众事先就能直观地看到首相在完成劫匪所要求的交媾行为之后的惨状以及之后夫妻间的冷漠,大家的情绪与主张估计又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影片结尾表明了绑匪的身份——前透纳奖得主,艺术家疯子布鲁姆。随着他身份的曝光,一位艺术评论家称其行为为“21世纪第一部伟大作品”。我们暂不讨论这一评价的好坏,我们看看为什么电影创作者会把这个命题抛出来。21世纪又可以称得上互联网时代,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在求无声息中成为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只不过影片想表达的应该是互联网所具有的毁灭的力量。 影片开头,被绑视频就凭借网络以不可控制地速度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整个事件迅速发酵,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而苏珊娜公主“facebook之星公主”的称号,也是其网络号召力的表现。在视频被上传至网络疯传后没多久,Facebook上对于事件的讨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近两千万。但是不同于UKN在进行街头直播采访时,民众相对善意和客观的态度,网络民意充满了恶意与幸灾乐祸。此外,也正是路人将抢手前往拍摄地点的照片发至网络,才导致事件进一步激化,将首相推至深渊。

    其实,这真的能归咎于互联网的毁灭力量吗?正如那句话说的,科学技术本没有善恶之分,从来都是使用它的人在起作用。影片中的那些发表幸灾乐祸言论的网友,似乎对公主的安危、首相的处境、绑匪的可恶都毫不关心,他们事不关己看热闹,以低俗娱乐的姿态发表着对当事人伤害极大的恶毒言论。他们对此不会与负疚感,如若公主遇害,他们大可归咎于首相。如若首相答应绑匪要求并难以承受内心巨大的压力而自杀,他们也会声称首相自食其果。 不知道在一件事件发生时,这类恶毒和不负责任的网友有多少,但作为参与网络生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义务让整个网络环境更加理性与客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个称为舆论的武器,也有一个称为民意的利器。我们敲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有力量的,都会产生或好或坏的结果,这些结果不止在网络世界发生作用,更会深深地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我们。所以,不轻信媒体、网络上的信息;不以娱乐的态度对待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制造网络暴力;不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发表客观、有理有据的言论。做人要有底线与原则,无论是在实名的现实社会还是匿名的网络社会,做人都要堂堂正正。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劫匪是真的要等到首相做了其所要求之事之后才会释放公主,那首相的牺牲就算是值得的了。可能是值得的吧,但这并不能掩盖媒体、恶意网民、观看直播的所有人的罪恶。在事件之初,除了首相方面几乎没有人考虑过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事情。如何在帮助首相在避免妥协的情况下,救出苏珊娜公主。媒体也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他们只是力求找到更多更新的新闻线索,想要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却并没有想到该如何将事件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虽然在最初的采访中,有84%的受访者声称自己不会看首相的直播,但是正式直播的时候,几乎整座城市的人都守在电视机前。甚至在电视中预报首相将做出不雅动作时,电视机前的他们竟然欢呼了起来。他们以娱乐的态度看待这个事情,完全不在意首相正在牺牲自己来拯救这个国家的公主。首相的牺牲在他们眼里,不是牺牲,更像是一场好戏。论谁看到这个场景都会对这个国家绝望吧。

    所以,劫匪自杀了。他的实验成功了,他的观点得到了论证,他对这个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的世界绝望了。而首相呢,他的行为并没有让他的国民觉得他“在这生死攸关的事件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他得到的只是那少的可怜的多出来的百分之三的支持率以及一颗痛苦的心和破碎的家庭。而媒体在一年后,仍旧挖开伤疤,报导这一事件。苏珊娜公主也怀孕结婚,并极具讽刺地出席了少年英勇奖章颁奖礼。至于其他人的,对自己给那扇门后面带来的伤害与痛楚一无所知,仍旧一如既往地活着,娱乐至死地活着。

    劫匪选择在没有任何21世纪新产品的房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附黑镜第一季2/3集杂感:

    1.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

    2.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微信关注:认真看电影

    认真看电影,认真去懂你!

    在公众号中回复“看电影”可获取全集资源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

     7 ) 最初的自己要到哪里去找?

    从来没有看一部英剧看完后能这么压抑,英国人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全世界人民都无法企及。

    【EP01】

    第一集里面绑架了公主的绑匪提出要首相和一头猪性交,进行全国直播,不然的话他就将公主撕票。当时看到这里我还一度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部喜剧,想看看这出闹剧到底是怎样搞笑的收场,怀着一颗猎奇的心态继续看下去,可是剧情发展越来越偏离我预想的轨道。

    最终首相在舆论压力之下被迫向全国直播他和一头猪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性交,换回了被绑架公主的一条命。但是可笑的是,公主在首相开始录像半个小时之前就被放了出来,可是竟然没有人发现。因为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的人几乎都涌在电视机前等着看首相进行这一场丑陋猥琐恶作剧式的拯救。

    空无一人的伦敦街道对比着街头爆满的酒吧,所有人都和我一开始一样怀着一颗猎奇的心情等待着,谁知道等到他们看到自己的首相正在和一头猪做爱的时候,大多数人却被恶心的闭上了双眼,垂下了头。

    首相选择做这件事竟然是因为所谓的“民意倾向”,所谓的twitter上和脸书上的热门讨论决定了这一切,然而这样一大群好事者却又是怀着一颗怎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是想看笑话,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

    网络信息的发达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一件事只要区区五分钟就可以传遍全球,什么变的也都不再是秘密。堂堂的一个首相,最后也竟然成为网络时代的傀儡。到底什么事才是我们真心想做的,到底什么事我们才能像过去一样,冷静的在那坐一下午听一听我们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

    绑架公主的嫌疑犯切下了自己的手指头威胁首相换来了首相出丑。却也成为了一位出名的艺术家。这种天大的讽刺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如今这个时代,要的就是“炒作”不是么,连罗玉凤这种一米四七的大龅牙顶着自诩“学富五车,倾国倾城”的光环,靠自己的炒作圆了她“美国梦。”那么还有什么不可能?

    【EP2】

    这一集是让我看的最难过的一集。如果说第一集已经反映出了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麻木不仁,那这一集简直把这种关系表达到了极致。这个时代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高智能,全虚拟的时代,他们穿着同一种衣服,每个人靠在健身房骑单车赚点数过话,这里的点数就好像《时间规划局》里面一样,点数就是金钱。

    这个时代的人每天循规蹈矩的要看着固定的节目,吃固定的东西,努力的踩自行车挣着点数。生活没有一样在变,他们甚至哪里都不用去,因为只要有个虚拟形象的自己存在着,他们一辈子待在健身房里也没什么不可以。

    男主角是这一群人中最抵抗这种虚拟体制的一个,直到他遇到了我们的“三小姐”【DOWNTON ABBEY扮演三小姐的女演员】,偶然厕所听到了三小姐的歌声。男主角第一次动了心,第一次在这个冰冷的全智能时代感受到了温暖和感情。他把哥哥留给自己的加上自己挣的1500万点送给三小姐,要带她一起去参加“达人秀”。

    三小姐在“达人秀”上唱歌的样子真是美极了,那首歌也真是无比动听,站在台上的三小姐就像是个天使一样纯净。演出很成功,当男主角和大家一样激动的时候,评委却说三小姐适合去成人频道当艳星。毫无感情的评委只想着怎么把三小姐身上的价值榨取到最高值,丝毫没有理会她刚刚如此动人的表演。

    当全场都在欢呼让三小姐接受这个条件的时候,男主角早已经被保镖从后台拖了出去。三小姐抱着一颗想当歌星的梦想来到这里,却最终还是屈服给了这样黑暗无情的体制,她答应了评委的要求。

    男主角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样,周围的一切依旧是没有任何感情的虚拟世界,甚至因为点数不够无法调频被迫要看三小姐拍的porn。男主角受够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决定自己努力再赚到1500万点重回达人秀拯救他们这个时代。

    当他回到达人秀的舞台上,他拿着玻璃片抵着喉咙,声嘶力竭的对着评委们嘶吼,如果他们不让他把这些话说完,那他就立刻自杀死在这里。他努力的发泄着,咆哮着,把自己对这个时代,这种体制的不满全部一股脑的都说了出来,他是真的受够了!

    可是当他结束他的发言时,评委们竟然说”这是他在这一段时间内看到的最真实的一场表演。”听到了么?他说的是“表演。”呵呵,在他们这个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感情,哪里还有什么真实感,当男主角怀着一颗热血想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决心过去,可结果又是什么?

    片尾做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讽刺,男主角竟然也接受了评委的条件,答应每周2次在电视上做一场类似于他刚刚这样激昂的发言。如果说三小姐是因为想要摆脱每日蹬自行车辛苦的命运,那么她就算做了脱星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这个男主角呢?可我们呢?

    我们是否还记得最初我们的梦想,记得我们当初傻乎乎的执着坚持是为了什么?还是我们像男主角一样,就算拼死拼活挣到了属于自己的1500万点,却最终还是丢掉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早就被这个社会麻木的机制给吞噬了。

    【EP03】

    这一个时代的人依旧是被高科技操纵着的玩偶。每一个人都在耳朵后面植入了芯片,可以把过去的记忆通过芯片记录进去。想看的时候就可以拿着“遥控器”把记忆的画面调出来看,无论哪一天,哪一年,关于哪个人的记忆,随时都可以翻出来场面再现。

    这一集的男主角一直在做着“困兽之斗”,所谓的“钻牛角尖”就就是形容他这一类走极端的人。男主角猜忌心太强,从一开始上司对他的工作考核就能看出来他把上司们每一个细节,话语都揣摩到了极致,想到了他会即将失业的可能。甚至当他妻子和他一起看他的回忆画面时,清楚的看见上司在他的考核报告上打了对勾,他还是不愿意相信。

    猜忌心太强不用害怕,只要有这个记忆芯片,怀疑哪里点哪里,so easy~当男主角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她的EX还有染的时候,他便拼命的询问妻子他们俩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交往了多久。妻子告诉他那早就是很早以前一段荒唐的恋爱,可是他还是深深的质疑。一个人不断地反复地看着他和妻子共同参加晚宴时的片段。这样当然还没完,第二天竟然上门要挟这个男人,要求他删除他芯片里关于她妻子的所有回忆片段。

    就是当这个男人删除记忆的时候,男主角意外的发现在这个男人18个月以前的记忆力竟然还有他妻子的存在,那时他和他妻子已经结婚。他回到家里发了疯一样的逼着妻子把她18个月以前和这个男人的记忆画面调出来给他看。男主角麻木的目睹着她妻子和这个男人18个月以前的性爱画面,他竟然说”当我怀疑某件事的时候,当结果就如我所想的一样时,那样我还会感觉开心一点。”

    这个男主角的强迫症和猜忌心已经把他逼到了绝路。最后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男主角一个人在家里反复的播放着他和他前妻在一起时的美好画面,不难看出男主角后悔万分的表情和内心。于是最后他选择划开皮肤,把耳朵后面的芯片取了出来。于是这只“困兽”才最后得到了真正的解救。

    前一阵子看《当声音的色彩尝起来是甜的》这本书里曾经说过,人大脑里存在的记忆都是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因为每一件过去的事我们都会选择性的进行修改存在大脑里,所以有些事才会回忆起来觉得那么美好,即使当初的情形根本没有这么完美。而如果当时代进行到当每个人都要依靠记忆芯片来生活的话,那么曾经那些过去的我们修改过的美好还找的回来么?

    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发达的时代,已经失去了太多纯真和本能。我们会因为某些舆论改变自己的初衷,我们会因为体制的压迫和利诱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我们会因为高科技的无情导致妻离子散。我们早就改变了太多太多。

    最后的我们会在哪里?又在等着谁来救赎?


     8 ) 无所遁形的潜意识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英国电影,挺有内涵的。黑镜映射的是人性的本质,是潜藏于意识之下的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而正是在社会发展与影响下,潜意识的自由发展,出现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驱动人原始的思考和抉择,以致于这种思考和抉择脱离传统意识中善与恶、是与非等观念。所以说一切美好和罪恶只不过是黑色镜子里的幻象。

     短评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7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11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14分钟前
    • 力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1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21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26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32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3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3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40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42分钟前
    • mOco
    • 推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48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52分钟前
    • cat
    • 推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56分钟前
    • Haru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58分钟前
    • Bèn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