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特洛伊国语

    特洛伊国语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美国2004

    主演:布拉德·皮特  黛安·克鲁格  奥兰多·布鲁姆  朱利安·格洛弗  布莱恩·考克斯  内森·琼斯  艾瑞克·巴纳  雅各布·史密斯  罗丝·伯恩  彼得·奥图尔   

    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红色天空/歼灭天际线

    • HD中字

      怒潮2023

    • HD

      速度与激情10

    • 更新HD

      黑暗森林

    • HD

      异域狼孩

    • HD

      狙击之王:暗杀

    • 更新HD

      为爱叛逆3

    • 更新HD

      娘子军

     剧照

    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2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3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4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5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6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6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7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8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9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饰)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布莱恩·考克斯 Brian Cox 饰)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奥德修斯(肖恩·宾 Sean Bean 饰)、赫克托尔(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 饰)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

     长篇影评

     1 ) 史诗剧的尴尬

       观看电影《特洛伊》始终是一个平静的过程。没有悬念,没有巧合,甚至没有过多的出人意料。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对《荷马史诗》的内容和情节早已耳熟能详。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新的她将一个刻有"赏给最美者"的苹果丢在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只的争吵,为他们评判的帕里斯将苹果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抱负。希腊的皇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夺走,这成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索,除了1000只战舰和双方的20万大军之外,奥林匹斯众神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在最后阶段希腊方面的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的城池,海伦又被带回希腊。
        就像荷马自己说的那样,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整部史诗的主线,影片的第一主角仍然是阿喀琉斯。电影也是以阿喀琉斯的出场而掀开帷幕的。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开端。两军交锋,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恰恰需要一个超人式的人物出现来打破僵局。而阿喀琉斯正是这个创造奇迹的关键人物。当主帅传令召他出阵时方知他并未在队伍中,便火速令人回去请他出战。孰料我们的英雄此刻却在自家的纬帐中睡眠正酣。闻听前线有难后仍不慌不忙地更衣披挂,搬鞍认镫。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已经在观众的心里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渴望。到这里,导演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对阿喀琉斯这一英雄人物的初步塑造。这样一个开头尽管充斥着强烈的美国风格,但却很好地避免了史诗中众神争夺金苹果的冗赘的开篇。此之谓编剧的聪明之处。这个开头真是相当精彩。但是若再想影片中寻找类似的精彩之处却寥寥无几了。
        用电影手段重新诠释经典历来是件不讨好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失败。影史上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少但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这部史诗巨片《特洛伊》是否真的重现了史诗应有的恢弘魅力和气质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史诗原作中一切皆由神安排,人类逃不脱神的掌控。其实整个特洛伊传说的悲剧色彩,也正在于此。但是在电影中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布拉德·彼特扮演的阿喀琉斯以及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帕里斯视为神而不是人。他们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的特质。因此在影片中,所有的神都已经人化了。这个问题不知是否应该归咎于导演。
        此外,影片中的众多人物也有许多问题。首先是特洛伊皇后海伦。原作中把她形容为天下第一的美人,但是到了电影中,演员本身的气质不足以表现出美女海伦的全部风采,相貌平平不说,单是寥寥的几句平庸台词就让人感到希腊与特洛伊两个国家因为她而发动持续十年的战争是多么荒唐无比的事情。其次是我们的第一英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要想胜利,只有依靠勇士阿喀琉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士。傲慢、反叛又不可战胜的阿喀琉斯向来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他对名声的追逐永不厌倦,这是他才是高举阿伽门农的旗帜攻打特洛伊的真正原因,然而突然降临的爱情决定了他的命运。阿喀琉斯给我的感觉总好像是前后判若两人,人物性格发展得有些太过突兀了。为了国家的纷争而退隐山林,为了兄弟的惨死而怒向刀丛。虽然原作如此但剧情发展得总是显得突然而缺乏条理。褪去神话的光环,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形象便取代了原作中真正的、核心的英雄,同时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总体而言,影片有些穷途末路之感。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但是荷马的巨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的不足。希腊不仅仅在思想及科学领域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那个人神共存的世界,同样为艺术奠定了根基。尼采用一本书,论述了艺术的根源便是悲剧性,而这悲剧性恰恰来自于希腊的文化。那些传说,那些被诗人们所吟唱的神与英雄的悲壮事迹,成为整个希腊乃至世界的财富。显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2 ) 特洛伊已成废墟

    特洛伊,没有一座城市比它更具盛名,它那由太阳神阿波罗和海神波塞冬亲手筑造起来的城墙能够抵挡最强大的进攻,然而城墙的筑造者们在城墙建成的那一天就发誓要将其毁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王那里获得启示,发表了他著名的关于“弑父情结”的理论,可是宏大壮观的特洛伊以及它注定的毁灭却似乎无人问津。人们津津乐道于海伦的美丽以及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武,津津乐道于英雄与神祗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一个神迹已经化作了废墟——其实在今天看来这一事实才具有最大的象征意味。

    影片《特洛伊》最后的独白本是精彩的——如果有人问起,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阿喀琉斯的时代,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赫克托耳的时代……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他们是特洛伊之战当之无愧的主角,虽然他们在长长的史诗中也就占据了那一点点的章节。在这一点上,没有人会说这段独白走题。可是关键在于,影片所向我们呈现出来的全都变了味。
    布拉德皮特是典型的好莱坞独行侠,他越过大块头头顶刺出的一剑的确漂亮,可是那已经不是古希腊英雄们的战法。当古希腊的勇士们面对面站定,他们也许并不是躲不开对手的利刃,但是他们选择了硬碰硬,选择了更沉重的盾牌和更坚硬的铠甲。冷兵器被赞颂的时代,没有人打游击战,这非关智慧,只是精神。就像三国时代的张飞,当他到敌阵前骂战,自知不敌的对手也不是真的那么缺乏器量,只是他不能回避作战,他不能蜷缩在壕沟里或者城墙后,所以他只有死。死属于光荣,属于更遥远的未来,那些提及先人的名姓就不得不感到谦卑的子孙们,他们一出生就注定要为父复仇,就要担负家族的使命,因此先人的死令他们生而不凡,如果选择退却,他的子孙们将永远活在耻辱之下。
    所以英雄属于冷兵器,英雄属于源头久远的贵族,属于神祗的后代,不知道三代以上名姓的现代都市人怎么能懂得这两个字的含义呢。如今,英雄就只剩下一个空有其表的华丽招式。

    而艾瑞克巴纳饰演的赫克托耳的确是剧中最无可挑剔的英雄,他的表演中规中矩。在神话中,是他一次次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强敌压迫下的特洛伊人,英雄的血性之勇换回的是不可战胜的士气,而不只是一己的光荣。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得比好莱坞导演要好很多。
    其实这本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远远不止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人,特洛伊和希腊最优秀的战士们几乎死伤殆尽,最终毁灭特洛伊的希腊人也大多在归途中葬身鱼腹,生还者寥寥无几。这令我想起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川中岛大战,同样是一场荒诞的战争,同样是两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无数最优秀的战士,锋矢对车悬,同样是同归于尽的结局,但是在《天与地》中我们看到后者却凸现出了英雄人物的意义。最终的画面上英雄不是悲悲戚戚地倒在女人的怀里,而是一骑当先率领着战败的勇士们穿透敌人的阵营。我们看到武田信玄的樱色大军长矛林立却如波浪开卷,上杉谦信的黑色铁骑从中从容穿越——这也许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一幕,但却是英雄最经典的诠解。

    当然古希腊人同日本人所理解的英雄自然并不相同,所以在这里并不是要作历史学的比较。我所要说的是我们一同站在这里,此刻,全球同一化的今天,我们各自回首各自文明的起源,回首那些光荣的时代,我们得到的却是不尽相同的答案。我们尽可嘲笑和鄙夷那些所谓的古希腊的勇士们,他们在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不比法西斯暴徒更人道,他们互相争夺战利品的时候也就同强盗分赃无异,但是我们却无法抹去阿喀琉斯踏浪而来的那道神采。历史总是留下一些代表性的姓名,而省略了背后无数血与火的数字,这本不值得惊奇。相比起古代勇士们的力量与热血,技术则为我们带来了丑陋得多的胜利:一颗子弹大大更改了强弱的定义,无论你是暴躁还是沉静,你都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没有人会响应骂阵,没有人会用单挑来解决问题,死在飞机和大炮之下毫无美感。不,不是我在这样残酷的事情中寻找乐趣,而恰恰是人们一再低估了审美在你我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拥有足够多的洞察力,的确可以发现人类就是按照美的方式安排自身的进程的。直到技术法则将美变成一种装饰,就像好莱坞的电影,就像那个炫目的招式。

    是对平庸和空虚的恐惧使人们如此乐衷于制造英雄,但可悲的就在于人们早已忘却了英雄的真实含义。好人死在懦夫手里,勇士死在女人手里,最后特洛伊的英雄们都死了,只剩下一个丧子老者的哀求和哭泣还能换回些同情,所谓的大制作也不过就是四个葬礼和一片废墟。

     3 ) 动作爱情片

    动作爱情片,取材自古希腊神话,讲述小亚细亚古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爱上了斯巴达美女海伦,并将她带回特洛伊后发生的故事。俊男美女的史诗片,一场为了爱情打响的战争。

    荷马史诗特洛伊,在那个战争是正义的时代,每个人为荣誉而战,为国家,也为自己。每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当你上一秒沉浸在他的温柔里,下一秒他或许变得残忍。我没有选择什么,我天生如此。孤独的战士,没有一刻的平静,直至遇到她。

    两个战士为了各自的信念互相战斗,尽管惺惺相惜,可也不得不手刃对方。由此上演了一段神奇、震撼的古国历史。 为了国家,为了尊严,为了自己,为了权利,发起战争只需要一个理由,但是,何时是个尽头。你失去了你的至亲,而你又夺走了我的。两个相爱的人就因为种种,最终永远的生离死别。怒赞,有情节,有感触,有肉有美男。

     4 ) 很不错的史诗大片

    虽然电影没有拍出神话的部分,但还是会让人去探究和了解那段历史,同时也欣赏了一部精彩的大片。片中打斗场面很逼真看起来有些残酷,但每打一阵都要休息一阵,不会让人看得太累。火烧场面也很宏大,视觉效果不错,木马屠城比较精彩,颇有悲剧气氛,渲染得还不错,老国王在布拉德披特面前下跪讲的那一番话也很经典。 影片的节奏极其分明,虽然人物众多,但基本上都有出彩之处,能让观众很快记住这些人物。只是结尾太悲剧.杀戮与战争摧毁了人类的爱情与幸福.永远痛恨战争,热爱和平!

     5 ) 从史诗《伊利亚特》到电影《特洛伊》

    对这类文题有一种中规中矩的写法是:将《特洛伊》与《伊利亚特》比较:比故事、比悬念、比人物……我以为这好比拿《红楼梦》与海岩的现代言情剧比较,对两方都是戏弄。

    我不太愿意追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毕竟它们在产生的年代里都标示了存在的更真实。只当电影里的Troy与英雄并不是Iliad中的国家与人物,看起来倒并不那么苦大仇深地厌恶了。分别还原到各自的语境中去,或许我们就既不会感情上毛骨悚然于Homer啧啧赞叹的Achilles的兽性的杀戮,也不会愤愤不平于电影把意在占有的男女之情演绎为江山美人的伟大爱情了。

    一、 一个小说家的善意——对于译者与导演

    鲁迅先生言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和他不同,我却是向来不惜以最好的善意,来推测文化人。只因为这样的或许是一厢情愿,能够让我在环顾周边觥筹交错的场面时,还自以为总能找到几个假想的心心相印的同道者,从而即使自己在过于强大的世俗与幻灭的力量面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平庸与卑微成为自己生命的定义,忍受如此没有诗意和自由不敢放声高歌的生活之时,也会因为有人感着同样的苦痛而祈求苟活于世,继续安然地混迹于一个平庸的时代。

    我们看的Troy,中文字幕“误译”颇多,本不需在此赘言。然而我是一个不甘于被动的欣赏者,对一切文本与影像背后隐藏的面孔,总要放纵自己想象的翅膀,做一番小说式的解读方肯罢休。在一个搜索多于发现,储存多于记忆的世界上,我愿意把一些被表面的浮华所埋葬的追求真实的声音从不为人知的沉默中拯救出来,虽然这样的努力每每被证实为小说式的虚构,幻梦般的苍白。对这个素昧平生的译者,我的小说家的能力随着电影的进行开始施展:You gave me peace in a lifetime war显然被故意“误译”为一句三流滥片的惯用语,在不堪入目的字幕后面,译者面目可鄙。然而在结尾处,the time of Hector被“误译”为“野蛮之村”,the time of Achilles被“误译”为“战乱之时”。一边是英雄的名字被深情地诵读,一边是字幕上的“偷梁换柱”,竟无比滑稽地与全片一气呵成,把史诗与电影的矛盾表现得无比自然――这绝不是浅鄙之人能“误”出来的,而更像是聪明人“悟”出来的。译者狡黠的面孔在这一处神来之笔后面若隐若现,捉摸不定的译笔使他的真实面目变得雾纱般的扑朔迷离。我开始作善意的推测:或许译者并非此前想象的那般平庸与媚俗。他并不是以生命为代价推进梦想的理想家,也不是自诩人文守夜人的文化精英,而只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挣扎求生并坚守真我的小角色。专业分工的支离破碎迫使他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飘荡,疲惫地在各种丝毫不能改变卑微的生命轨迹的译文任务中应接不暇,而这一处恰到好处的调侃式的“误译”或者“悟译”,竟然使得黯淡的译文显现出神迹的光芒。于是,阴霾的夜空被一个平凡的生命偶然闪出的动人的智慧耀亮一隅,而我,一个同样偷生于黑暗的不甘者,也在作了小说式的解读之后,终于没有任何依据地相信了在黑夜的最深处依然有诗人在无拘无束地歌唱。

    郑重地重申,我向来是不惜以最好的善意,来推测文化人的。对一切电影本身,我至为苛刻,极难有汪洋恣肆的赞誉,但却愿意以假想的灵犀之心,理解(或是虚构)出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可悲的异化过程中,在服从商业规律与寻找精神家园之间的动摇不定。我愿意想象,编剧和导演在金钱和理想的冲突面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不得不反复落入商业片的定式和俗套,又挣扎着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插入有关英雄和理想的只言片语。于是,在蒙蔽我们双眼的流畅漂亮精致恢宏的画面之中,充斥了哗众取宠的一招一式,英雄美女的激情场面,美式英语的拙劣甚至恶俗的幽默,但是,在两个小时体现十年战争的跌跌撞撞的狂奔式的情节推进中,导演不惜把三次从头到尾的全景式的描摹,慷慨地给了三次英雄葬礼。这一刻,导演不再吝惜本已紧张的电影时间,镜头在雄雄的火光上往返流连;也不再吝惜以大场面开道的巨片中不肯轻易动用的特写镜头,英雄双眼上覆盖金币这样再简单不过的葬礼程序不断得到长时间的特写。“饭币”是古希腊葬礼习俗,我并非不知;但我愿意想象,导演借这样一处看似随意的细节处理,把金钱和理想的矛盾表现得无比传神。这既是对Hollywood这条大功率的电影流水线的调侃,又是对他们自己“坚定”地向世俗妥协的调侃。如果那金币上依稀显出林肯或是罗斯福的头像,我更会为这绝妙的讽刺击节叫好,只可惜导演还没有足够的勇气,造就一个可以用“大意”来开脱的惊世骇俗的“细节失误”。而经过了译者那神来之笔的“改造”的尾声,终于彻底堕落了电影向史诗靠拢的努力,使整部电影以一种荒谬的形态,现身于一个被金钱搅乱的世界,向无暇考虑什么是更有意义的生命的现代人,彻底宣告了梦想的末日,可能性的终结。

    二、史诗到电影的分析与综合
    一些电影观感貌似客观地分析电影中Achilles的优点:勇敢、果断、光明磊落、重友情、侠骨柔肠;缺点:固执、粗暴、自私、凶残。进而分析,他的性格中兼有的纯洁与残忍,坚定和懦弱,如何最终造成了他的悲剧。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继以综合的“近代思维方式”,像把抛物线分解为横纵两个方向的运动以后再综合一样。只可惜活人不是抛物线,可以写出一个函数表示;也不是一台组装机,可以大卸八块后再拼起来。用这些今天的道德范式去“解构”一个三千年前的英雄人物,和责怪孔子是电脑盲一般荒谬。

    先说所谓英雄的爱情——显然,没有爱情的英雄,是Hollywood所不能容忍的。Achilles最终的命丧箭下——最勇敢、最有力的英雄死在曾经最懦弱、最无能的Paris手下,似乎满足不了观众们不甘的心。所以,似乎一定要有一个女人,为他刚硬强悍的生命涂写最后的柔情,让英雄的形象越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同时使自己化身成淡淡的悲叹。当然,Homer在歌唱英雄倒下的时候,也不忘为他们的女人送上轻轻的叹息,叹等待只不过增加了她们的痛苦。但是,电影让Achilles死在美人怀里,而不是每一个英雄应该的归属――死在战场。这仅仅引起眼泪流干和感官情欲的轻快,生命的高贵并不因此变得强大。在Iliad里,“英雄世界的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time(荣誉、声誉、面子)。他们把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因而是更可贵的东西。损害壮士的time,夺走应该属于他的所有,意味着莫大的刺激和冒犯。”  那么,美人的意义更多的表现为个人财产。恰如Agamemnon所说:“在我家里,替我织布,和我同床。”Helen虽是美的化身,但的确是可以争来抢去的――Rubbed from one man to another。女权主义者们对此再愤愤不平也没有办法。

    再说看重友情。Achilles的两次“愤怒”行动或许更多是出于对自己荣誉的关心和对包括Briseis和Patroclus在内的“个人财富”的关心,而显然在他的词典里荣誉和个人财富并不是两个词。用我们熟悉的“友情”去臆想,似也欠妥。

    电影中,Hector以决斗前的安排告诉我们,他正平静地走向自己宿命的下场。演员用深沉忧郁的神情演绎着一个令人痛心但无奈的结局:一个英雄丧命于另一个英雄的剑下。然而在Iliad中,Hector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并没有银幕上展现的那么从容不迫,他曾在Priam、托起乳房的母亲以及特洛伊人的注视和哀求声里,背负着Achilles那杆木枪冷峻的锋芒和寒光,沿着城墙和迎风摇曳的无花果树逃跑。交战过程也并非只是两个男人在Troy城外的荒漠上四目相对,迈着舞蹈般的步伐,按照预先排演的一招一式挥舞长剑,然后两个伟岸的身躯在不同的时段匐然倒地。在史诗中,两个英雄的战斗过程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对话:Hector内心的矛盾和动摇在一次次的求饶式的话语中显露无疑。这才是真实的Hector,一个在死神降临前曾试图逃离但最后仍然欣然迎战的Hector。

    Hector在电影中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而对Iliad中的Hector似乎褒贬不一。人民文学版中译本的前言中说“赫克托耳的蛮横和暴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葬毁了军队的前程,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而韦尔南著《神话与政治之间》却提到很多西方研究者眼中完美的Hector。但是,也许因为这是一场由神主宰着的战斗,个人并不承担责任,所以是非对错,只是后人评说。在Homer眼里,只有英雄与懦夫之分,只有高贵与卑贱之分,只有英雄之为英雄的因素:高贵的血统,一往无前的勇敢,视之为生命的荣誉。

    还有Agamemnon,在Iliad中Homer歌唱最多的三个英雄之一,在电影中成为“承罪主体”――在Iliad中虽然有种种弱点,但是不失高贵本色与英雄豪情的建立功勋却不得善终的悲剧的王者,在电影中被赋予了贪婪小人的形象,还非要他死得大快人心不可,似乎不这样不足以平民愤。当然,人物的庸俗化、善恶好坏两个阵营的区分、英雄救美、报应结构,都是从经典文学向电影转化中的常见伎俩,见怪不惊。

    这时,观众被文化精英假定为需要拯救,却被电影人假定为需要堕落。

    三、“解构”英雄
    有这样一种人,生来体内就涌动着奔流不息的狂热血液,注定要追寻荣誉与梦想,哪怕生命短暂,也不放弃那在瞬间绽放出的璀璨辉煌。枪马创立的霸业,汗血浇铸的英名,让后世的人们不厌其烦地宣讲自己的宗谱,从中享受作为他们后代的骄傲,更让一个接一个的后人无法抑制体内那炽烈的激情,从而追随他的足迹,渴慕同样的光荣。

    这种人被我们称为英雄。这是Homer时代的英雄,英雄时代的英雄。

    以永恒的光明、纯粹的美丽形象,超越生死,超越时光之流,让有限的生命呈现无限的高贵,大约是各个时代的英雄们一致的外在表现——虽然我相信,他们内在的心态必定两两不同。我不想用拙劣的排比来试图构造他们的英雄心态,好像与他们心心相印,好像自己即使不是他们唯一的知音,也是为数不多的知音一样,但我相信,他们面对现实,面对死亡时,内心最深处的经历一定包含了宇宙间的全部色彩。对英雄而言,内心与天命的沟通,以及崇高与神圣所反射回来的回音是远比社会的承认与后世的铭记更值得追求的心理感受。即使命运从他们那里剥夺了能剥夺的一切,他们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富有与最高贵的。

    大约是在后来崇尚虚名和浮夸的年代,英雄一词才被染上了文人的浪漫主义色彩。一套评价什么是英雄的体系出现了,要求他们心灵的力量和身体力量一样强大,要求他们于死无怨无悔,带上强者的傲笑。但是我们无法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无法看到他们的心是否在颤抖或是流泪。只因为无论如何卓越的心灵都必须混迹于一个平庸的时代,委身尘俗的他们同样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本来应该同其它人一样,热爱碌碌无为的平凡生活,但他们内心充满热切而神圣的呼唤,充满建功立业的美丽梦想。而在不属于英雄的时代,英雄的雄心下的一切曾经就成为一种悲壮。无论它是只痕片纹,无论它是时代的强音还是哀唱,它总会在自己应该的历史长河中实现它的夙愿。英雄们,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消沉,没有绮丽,没有浮夸。

    而今,英雄又是什么?最近《读书》上有人专门解构关羽形象,试图昭示世人:英雄是被流传的人们不断添油加醋扩大而成的光辉形象。英雄只是在某一个时段具有普通人不具有的勇气,突然爆发出来,或许他爆发之后也会后悔。至于专门为他所设,为他所写,那是文人们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不断的理想主义者在文本中塑造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而事实上,这些文人们或者理想主义者更为孱弱,更为胆怯。他们的实际性格中缺少这些东西,所以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会不停地讨论,不停地让人相信。英雄也不过就是常人,只不过敢还是不敢在关键的一刻爆发,是不是爆发有所值。诸多具有想象能力的文人不停地臆想,而一旦接触到实质,他们就退缩了。

    “解构”到这里,我已经不寒而栗:我不禁怀疑,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一群宵小,而真正的英雄则可能永远是历史的遗弃者。

    我们的时代远离了英雄的时代,也远离了还容得下英雄的平庸时代。这是一个“解构”英雄的时代,一个英雄被弃绝的年代。以生命的激情冲撞命运的锁链的英雄的故事在没有文字的年代里却代代相传,而主宰他们命运的众神的胆小与骄横则受到Homer似笑非笑的讽刺。而今,我们只能把自己的口味降到可以接受庸人窃据英雄之名,把代理商树立起来的男女神衹供在万神庙里的水平,以至每当我们听说“我们的高度文明的时代”几字,都会习惯性地探究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所在。

    四、Homer时代与更早的年代

    马克思那句广受引用的话“希腊人是人类健康的儿童”,让我返回了Homer时代:苍凉的荒漠,厚重的古城墙,湛蓝的爱琴海,千帆竞发的战船。枪风剑影里,厚厚的铠甲阻止不了热情的奔泄,就象Hector的肉身阻止不了Achilles那一柄长剑的刺入,就象Achilles的肉身也无法阻止Paris复仇的暗箭的射入。战争与风月无关,与是非无关,只源于最原始的野性。

    《神话与政治之间》一书——它被很多同学视为最重要的援引之源——太多的现代政治观念对古典清澈的激情的大规模入侵,不为我所喜。但不得不承认这位法国人做的是第一流的研究。相形之下,中国的研究成果非常可怜。诚然,史诗有“史”的一面,但是,仅仅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氏族制度解体和贵族社会兴起的过渡时代,就把人物与阶级划上等号,甚至把Achilles封以“政治家、军事家、民主斗士”的名片的研究(如果这也算研究的话),实在是只有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到了不该那么发达的地步的中国人才做得出来的。

    那个时代确实已经是贵族社会的初期,血统的重要性被突出了。在Homer看来,神的血脉,高贵的王家子弟,要是没有过人的勇力,那是荒唐的。血统和勇武在Homer处须臾不可分,而且,力量显然处于更基础的地位。

    在Olympus诸神世界的设定里,我看不到严格完善的统治制度,相反像只是个原始部落的简单联合体。Zeus是众神与人间众多英雄美女的父亲,但父权起不到太大约束作用,恐怕最终决定Zeus地位的还是他无与伦比的神力。众神之不敢梦想和他争霸,因为Zeus的勇力远非诸神所能企及。Olympus被公认为人间世界的投影,既然神界的权威更明显地取决于单纯的、不加掩饰的力或体力,那么在人间,出身和阶级虽然重要,但是力量、勇气才是界定英雄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更原始的日子——狩猎时代遗留下来的。

    “我请熟格战的门道,杀人是我精通的绝活。
      我知道如何左抵右挡,用牛皮坚韧的
      战盾,此乃防卫的高招。
      我知道如何驾着快马,杀人飞跑的车阵;
      我知道如何攻战,荡开战神透着杀气的舞步。”

    Hector的自述,很像是对好猎手的描述。无尽的战争可能带来无尽的仇恨与毁灭,但战争本身在那个年代的战士心中,却是神圣的。杀戮和掠夺,都是战士的生活方式;从斗兽场到战场的血光飞溅,都是战绩而非不义。

    我愿意想象更久远的年代的情景:在变幻莫测,险象环生的大自然主宰着人类命运的远古,面对莽莽林海中时而出没的野兽,保卫自己,保卫族人的战争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半部分。猎杀和血腥的战斗里,能够战胜自然、战胜同类而获得成功的,就能脱颖而出。那是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蛮而又简洁的时代。

    Homer的“诗性智慧”,正是继这个时代之后,把阳刚、野性,把对力的崇尚推到极致。虽然人类已经走出丛林,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崇尚力的野性世界——人物的愤怒、血性都是透明的。

    五、“莽汉”Achilles
    电影中Briseis对Achilles有句对白“我还以为你是个莽汉呢,莽汉本是可以原谅的。”其实,说Achilles是个莽汉,并不是辱没了他。在那个时代,英雄除了莽汉,难道还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他确实是莽汉。他残忍。那是沙漠顶端的一轮骄阳,虽然可以耀眼到刺伤双目,但是容不下黑暗;他是夏日午后的一阵雷声,可以突如其来震耳欲聋,但是其直如矢。

    并不是只有天璜贵胄,才有领导的魅力,并不是只有折节下士,才能赢得士兵的爱戴。可以看看追随Achilles的每一个战士说过的话,折服他们的,不是“文韬武略,一统江湖”,不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不是“毕生抱负,今得施展”,而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纯粹和野性。组成兵卒队伍的,都是低阶层的人。“兵”追随的,是能够满足他们欲望的人。他们参加战争,无非是想得到从前不可能随心所欲拿到的东西:粮、钱、酒、女人。领导他们的,只需要满足他们最粗俗的愿望,足够勇敢和强大的人,就是他们的天神。

    真正的战斗,是在太阳之下,用言语向无偏袒的上天献祭,发出战争的宣言,以天地和三军为证,一枪一剑,光明磊落。这样能取得胜利的人,就是流传千古的英雄。这是每一个战士应求的归属,而Achilles正是这样。

    Achilles浑身洋溢了野性的纯真。不管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勇往直前,无畏无惧。从他的战斗到他的两次愤怒,彷佛举手投足都能带来天界的震动。

    他是天界上空最响亮的炸雷。一旦靠近他,就能追溯到最遥远最深刻的回忆:天高云卷,古木萧森,人类尊奉着火和太阳的神明,簇拥着雷和火而舞蹈,为生存、为自我而战斗。那里有一股最纯粹的英雄气,让人对之难以遏制的崇拜。

    因此,士兵愿意拜倒在他的脚下,为他战至最后。Achilles是他们的图腾,他们战斗是为了自己。

    只要有这样的认同,Achilles无论是不是Peleus与Thetis的儿子,都有可能做到领袖,成为英雄。我宁愿他是怒撞不周山的共工,是敢与黄帝开战的蚩尤。他可以是政治家,可以是军事家,但他的一生是为自己而活,但他不在乎地位,不在乎权势。他要的是胜利,而胜利却不能让他像其他贵族和军人一样庸俗和倨傲——因为那不符合他。在他眼中,战士的荣誉是第一位的,他要的梦想就是光荣,只是光荣。
    “Die; for my part I will accept my fate whensoever Jove and the other gods see fit to send it.”
    Iliad BookXXII
    Hector死了,他并没有陷于胜利的狂喜,而想到了自己的死。

    他可以选择一种生活,但他的战士的性格决定了这种选择对他不足以成为选择。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去,但是可以作为英雄的一员而在后代的记忆中永生。他的功勋,几百年后会由Homer吟唱,但这种功勋必须是光荣的。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实际上要长于漫长却平庸的一生,所以大约只有主动的死亡才能欺骗死亡。 

    六、金黄色的礼赞
    激情的东西,只有在它是崇高的东西时才是美学的。但是,那仅仅来自感性源泉和仅仅以感觉能力的激发状态为基础的活动,从来就不是崇高的,无论它显示出多大的力量,因为一切崇高的东西仅仅来源于理性。
    ——席勒

    席勒的话无疑是经启蒙理性洗礼过的,由于前后文的因素,我们大可不必抠字眼。Homer笔下的英雄之美,是激情的,更是崇高的。

    在一个日渐变得复杂的社会里,如此简单的时代发生的如此简单的故事,如何还能让一代代人的心灵嘈嘈切切,鼓荡难平?或者是因为,人之本性早已被沉重的外在压力所湮没,生活本身已经是个负担,心灵的疲累也是难以言传。所以,心底对无拘束的自由、狂放的野性的呼唤,永远都是存在的。从民间小打小闹的斗鸡,到皇家的大规模狩猎,从斗兽场到斗牛士的嬗变过程,都是它的体现。

    Homer笔下的英雄并不符合今天的很多英雄的标准:宽厚、审慎、无私,正像第二部分分析的那样。或许他们本身就没有行为规范可言,而这并不是坏事。

    聪明的雕塑家舍弃衣服,仅仅给他们表现裸露的体态,因为体面和需要的法则并不是艺术的法则。雕塑家应该和希望给我们表现人,而衣服却掩藏了他。希腊的雕塑家摒弃衣服这种无益而有碍的负担,以便给人性广阔的活动场所。Homer给他的人物解除同样无益而有碍的规范性强制,并解除仅仅矫饰人和掩藏他的本性的一切。英雄们心灵表露得真实、坦率和透彻,一切生命中最本真的激情都获得自由的释放。——这与规则无关,只与真实有关。

    小时候学画,静物写生一课,老师曾把梵高之Sunflower一幅用作示范,当即引起了我的怀疑:这样张牙舞爪的画怎么能做写生的示范呢?后又见梵高之Sunflower一共十二幅,每幅均是以对比度不大的墨绿或浅灰为背景色。而最有名的一幅Sunflower(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那幅),更是背景色亦用浅黄,当时尚年幼的我因其违背色彩之间互补互生的规律,一度颇忿忿于“怎么这样的画都是传世名作”。等到我大一些了,站在一片飞速地旋转和燃烧的暖色前,看一片灿烂而眩目的黄色——金黄、浅黄、深黄、明黄——在眼前绚丽地绽放开,并从中读出了生命的礼赞和圣洁的精神之后,我不再怀疑了,我承认了那片狂野幻境中的盛放是比写生更真实的存在――那是一种本真、清澈、光明、纯粹的生命本身的盛放。艺术规范对于放浪形骸的天才不起作用,尤其是梵高这样在圣俗之间走得最远的人。对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严格遵守艺术规范的人来说,一切华丽的外衣,他们都有了,只缺一点,就是真实的生命。

    绘画用的色彩可以有很多,但是生命的激情却只有一种颜色——火焰的颜色。有焦灼,也有悲伤,但是他们——梵高和荷马——共同的底色,是火焰的颜色,是生命本来的颜色。

     6 ) 观《特洛伊》有感.......我恶

    很抱歉用这么庸俗的题目
    但是我也同样庸俗的写了观后感
    片子费时费力费财。
    我不明白为什么好人总是要帮那些垃圾去抗那些事情,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才让垃圾更加垃圾。哥哥爱弟弟是很正常的,父亲爱儿子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的爱造成了之后的大错,却归为天意。是的,据说是冥冥之中神的安排,造就了海伦这个美女就是为了让特洛伊沦陷的。但是,看的这个SB一般的弟弟,我又真的是无语再无语了。
    弟弟去决战的那一幕,真是~就算以为是帅哥(不过我不喜欢这一型的)也不能坚持看下来,而且对方还是那么彪悍的大胡子叔叔。。。
    为哥哥举行葬礼的时候,我想为什么死的不是这个SB弟弟呢?
    到后来,最最后,剧中唯一一个还算养眼的MAN出现了,想和他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有个圆满的结局吧~看~垃圾弟弟这个时候 “恰到好处”的出现了又~
    一箭又一箭,让她表妹喊得都沙哑了他还射上瘾了。
    MD该英勇的时候就放屁,以为玩点浪漫就是帅的SB。光嘴皮子行,能力堪比弱智,无助的时候就求助哥哥,把所有的责任和风险全托付给别人的SB弟弟,导演大人,你就让我这么不爽的看完了,不能给我个镜头看他死么?

    PS:看到他表妹在敌营里被玩弄的时候,还不知他怎么和那海伦风流呢。为什么就不是该受惩罚的人去“享受”这待遇来?不要和我说,他们会受到心灵谴责一辈子,算了吧~我算看清了,真正自私的人不会感到愧疚,感到愧疚的人不会自私。

    总之,当贱男人和贱女人贱到一起去的时候,就会贱出事来。

     短评

    我大概不可能没有加这一部.又或者加的是另外一部?没错关于战神的传说,美丽的荡妇海伦,花花公子二王子,巨大的木马和对尸体的侮辱.其实故事的外貌下均是政治问题,不过本片没有按照政治的方向拍摄,而是强调了阿喀琉斯的武勇和英雄悲壮.最后永远是弓箭强于刀呢,这样的设置未尝不好

    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爱成为他的要害,而非脚踝。

    8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值得看,看过不觉得亏系列

    10分钟前
    • 阿离
    • 推荐

    雖然海倫讓我鬱悶,但滿目健美的男體……格鬥亦精彩……

    15分钟前
    • 趙小漁
    • 推荐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

    1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很赞!特别喜欢王子的哥哥~

    20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非常喜欢这种宏大场面的爱情战争片,而且背景时代是我喜欢的

    21分钟前
    • sunshinE。
    • 力荐

    brad pitt太不适合出演阿喀琉斯了!

    24分钟前
    • Ex
    • 还行

    最性感的阿喀琉斯,最丑的海伦王妃。

    28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还行

    阿克琉斯和两个女人3p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

    3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三星半,德国导演给海伦选了张理性主义的脸,又把浪漫到极致的特洛伊战争庸俗化成贪婪人性的恶果,帕里斯这种角色完全能拍出天地震怒也在所不惜的激情任性,结果拍成衬托阿喀琉斯和赫克特的懦弱蠢货。神赐的基片素材被展现得如此干瘪,也不容易。

    37分钟前
    • Arcturus
    • 推荐

    电影的最大问题在于导演非常公正客观地把视角保持中立,在情节设置上没有倾向,所以看两军对战的时候真是缺乏代入感啊——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啊哈哈哈哈哈。视效不错,男色卖得不遗余力,但稗官野史的感觉多,恢弘史诗的感觉少,此外皮特的Achilles总觉得缺少说服力。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拍出一部三个多小时的真正史诗一般的电影而不让人觉得沉闷冗长,国内的编剧用时间该读读伊利亚特。顺便想以后给孩子讲敬神明,爱妻小,热爱小生活,打不过就跑,不要逞英雄,不得图虚名。

    45分钟前
    • iKoala
    • 力荐

    明明是个神话故事,没了众神参与,用现代价值观根本没法讲啊。然后果然就很无趣地把重心放在爱情上了,那种英雄的荡气回肠和悲怆感毫无体现。BTW, so sick of Brad Pitt's artistic gymnastics fighting style

    46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较差

    皮特演的很棒,女色误国

    48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如果你跟我走,我们将永无安宁之日。我们会被追杀,遭众神诅咒。但,我会爱你,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会永远爱你。

    53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希望的结局是 帕里斯:咱们应该把这挫玩意儿烧了祭天 国王:皇儿所言极是,烧烧烧! (特洛伊 完)

    5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brad太性感了!!!!!!!!!!!!!!!!!!!!!!!!!!!!!!!!!!!!!!!!!!!!!!!!!!!!!!!!!!! 就是看了这部之后我把他所有的电影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 -

    60分钟前
    • Violette
    • 力荐

    奥兰多不如皮特,皮特又完败给了巴纳。巴纳演的大王子赫克托尔简直是从神话史诗里走出来的悲情英雄。

    1小时前
    • 沉歌
    • 还行

    雄性荷尔蒙这个激荡啊,看完之后想杀人

    1小时前
    • Orpheus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