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爵士歌手1927

    爵士歌手1927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美国1927

    主演:阿尔•乔生  梅·麦卡沃伊  华纳·欧兰德  尤金妮亚·贝塞雷尔  Otto Lederer  罗伯特·戈登  理查德·塔克  Cantor Joseff Rosenblatt   

    导演:艾伦·克罗斯兰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真爱有谱

    • HD中字

      窒恋

    • 更新HD

      加百列的狂喜3

    • 更新HD

      加百列的狂喜2

    • 更新HD

      睡美人之终

    • 我们一起摇太阳

    • 更新HD

      真爱历险

    • 更新HD

      小鱼

     剧照

    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1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2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3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4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5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6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16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17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18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19爵士歌手192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剧情描述一个犹太拉比的儿子一心想成为百老汇明星,唱歌跳舞。此举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他们只想让他成为犹太教仪式中的领唱。但是深深热爱爵士乐的儿子一心只想唱流行歌曲……多年后,背井离乡,更名改姓的他终于登上了舞台,在旧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  第一部有声片,但其中只有很少几段对白,但足以让当年的观众大吃一惊。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Al Jolson)大享盛名,并彻底改变整个电影业的轨迹。曾多次重拍,1980年版由尼尔·戴蒙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

     长篇影评

     1 ) 源于偶然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他们让电影更好听

    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说如今我们的电影表演越来越推崇“面瘫”式的表演方式,而放弃了之前过于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因为现如今看来只会显得做作。夸张的表演方式是默片时代的遗产,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也不再被人们所推崇。一代又一代新技术的发展总会带来电影产业的革新,最近李安的新片又推出了120帧+4K+3D的技术,不知又会将电影推向何处。

    1927年,由美国华纳兄弟发行,Alan Crosland执导的《爵士歌星》上映,这部电影由Al Jolson主演,他是当时极为出名的演员和歌手。这部电影采用了维太风技术(Vitaphone),第一次实现了声画同步。维太风技术在1925年才被发明出来,是利用唱片录放音的有声电影系统,它风靡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1961年才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被更新更优良的录音技术所替代。

    维太风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好地录制声音以实现声画同步,然而,习惯于默片的电影制作者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爵士歌星》依然以默片的方式拍摄,间幕和影像交替出现于荧幕上。在这部电影中,Al Jolson演唱了许多歌曲,而在录制这些歌曲的时候,并非出于刻意的,他与台下观众的对话,他与母亲的对话都被录了进去,因此,这就成为了第一部有对话的电影。

    据Harry Warner(华纳兄弟的创办人之一)的女儿回忆,在《爵士歌星》首映礼上,当Al Jolson在唱出Toot toot toosie之前说出“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 nothing”时,全场发出了出自喜悦和惊讶的欢呼。每一次电影中Al Jolson唱完一首歌,全场观众都在鼓掌。当情节推进到Al Jolson扮演的Jackie和他母亲对话的时候,全场几乎沸腾了。也许今天的我们终究不能体会在无声电影时代,习惯于只是面对着演员夸张的肢体表演的观众在一刹那听到荧幕上的演员说出话是怎样的惊喜,然而不容置喙的是,在那一片掌声中,有声电影时代的大幕被徐徐拉起。

    《爵士歌星》讲述了一个在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一家传统的犹太家庭,父亲希望儿子继承他的事业,成为犹太教的唱诗班领唱。谁料儿子热爱爵士乐,想做一名爵士歌手。他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离家出走,最终他成为一个爵士歌手同时也和家庭和解的圆满故事。


    由Al Jolson饰演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他的生活背景让他能深刻地理解角色。Al Jolson在1886年(也有说法是他出生于1882年)出生在如今立陶宛的小城Seredžius(当时还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原名为Asa Yoelson, 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他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更加巧合的是,他的父亲也在犹太教中担任拉比的职务。在1891年,Yoelson全家移民美国。1902年,Al Jolson得到了作为马戏团的引座员这样一份工作,不久就因为出色的嗓音被老板赏识而进行演出。1904年,Al Jolson在纽约布鲁克林开始了扮演黑人的表演。这一表演使他爆红,在他的表演中也开始大量使用这种扮相。在《爵士歌星》中的最后,他也以这种方式出现演出。扮演黑人的滑稽剧在当时的美国正达到鼎盛时期,有很多演员专做这种表演而出名,然而这种表演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非黑人扮演黑人的演出的具体起源时间已不可考,然而普遍认同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441年的葡萄牙。几百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到了美国,这一演出形式最早由一位叫做路易斯•哈拉姆(Lewis Hallam Jr)的剧院经理于1789年在舞台演出中引入了黑人元素。逐渐地,黑人元素收获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模仿,白人们用软木炭,化妆油彩或者鞋油将脸涂黑。他们化妆让嘴唇看起来更夸张,戴上手套,假发,穿着燕尾服或破衣烂衫来完成表演。他们在台上表现出夸张的肢体动作,尽力模仿黑人独特浑厚滑稽的口音,取悦观众。出现了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黑人说唱团,风靡一时。黑人说唱团的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它的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加入更多的搞笑剧情与舞蹈。然而大多黑人角色都被塑造成懒惰、懦弱、愚蠢、神经质的形象,深深植根于美国白人心中的种族歧视不可避免地透露出来。黑人说唱团的曲目大多都在当地黑人的音乐的基础上由白人改编作曲,这样美国的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不停产生碰撞,融合影响,丰富发展了美国音乐。

    扮演黑人的表演没有仅仅停留在戏剧舞台上,出现了《爵士歌星》这样的电影;在广播中,有电台节目的白人主持专门模仿黑人进行栏目播送;后来在兔八哥这样的动画片,也有这样的情节出现,而兔八哥中这一段落由于种族歧视的原因现已禁播,不会再在电视上看到了。
    这一表演形式在美国风靡了一个多世纪,直到美国黑人平权运动后,才逐渐消失。毫无疑问,这种表演方式助长了种族歧视,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让黑人文化得以被更多人所了解,尽管并不全然是以一种好的方式。

    就如同《爵士歌星》片中,去唱被传统家庭视为不正派的爵士乐的Jackie最终和家庭和解,黑人与白人的种族矛盾也终将在我们的努力中逐渐得到化解。而《爵士歌星》作为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也恰恰能看到爵士乐开始作为新的流行音乐模式为大众所认知。而关于爵士乐,我们会有其他的电影来贯穿讲述。


    原写于“泽音文化”公众号

     2 ) 《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左右为难(AFI100 TOP 090)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6328981.html

    The Jazz Singer (1927)

    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电影的故事很精彩,讲述了一个歌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犹太人教堂唱诗班的领唱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延续家族传统继续在教堂唱歌,但是儿子喜欢唱流行歌,即爵士乐。父亲的朋友在歌厅看见他的儿子在歌厅唱歌,告诉了父亲,父亲很生气将儿子打了一顿。儿子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只留下了伤心的母亲和生气的父亲。十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爵士歌手,在一些小歌厅很受欢迎。歌手出色的演唱,引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舞蹈演员的注意,她决定帮助他演出。演出一阵后,歌手越来越出名。女舞蹈演员要到百老汇演出,她也将歌手介绍了过来,于是歌手也有了在百老汇演出的机会。来到纽约后,歌手回家看望父母,母亲听到儿子的歌后很开心,但父亲还是不原谅儿子。歌手看到父亲的态度,又一次生气的离开了。歌手离开后,父亲就大病不起。教堂没有了领唱,大家都想让歌手回来演唱。母亲和父亲的朋友来到剧场,劝说歌手。歌手看到父亲病重的样子,左右为难。最后歌手选择了父亲,他回到教堂当起了领唱,而百老汇的演出暂停了。听到儿子的歌声后,父亲幸福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几年过去了,爵士歌手已经非常有名气,母亲在台下开心的笑了。

    本片能进入AFI100,自然是因为它具有的历史地位——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也在时刻注意着对白的出现。不过,本片的“声音”,大部分都是歌曲的演唱,单纯的对白只有几句而已。全片的叙事,主要还是依靠字幕。这也叫做有声片吗?只是简单发声的电影就叫做有声片,太牵强了。不过,既然资料上都这么说,那就认为它是吧。总之,看到那么少的对白,有些失望。期望以后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影片全部依靠对白来表述剧情的第一部电影,这才应该叫做第一部有声电影。

    本片的看点虽然是“发声”,但是影片的其他方面也很出色,尤其是画面的剪接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歌手面对剧场经理和母亲时,画面不停地切换他们三人,很好的表现出歌手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一边是理想,一边是亲情,歌手左右为难的心情通过画面的变换,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此时背景音乐适时响起,渲染出他们三人痛苦、伤心的心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影片的情绪。本片作为一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

    通过本片的故事,可以看出爵士乐在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流行乐,而现在却成了偏冷门的一种音乐风格,当然是对我来说的。所以,电影中的歌曲我不喜欢,而且有的歌曲听起来还很滑稽。综合来看,片中歌曲的节奏与曲调不像是演唱,倒是像“说歌”一样,没有当代歌曲的旋律性。此外,当代的爵士乐与本片中的爵士乐也大不相同了吧,毕竟时代在进步。

    最后来说电影的情节。影片的情节很经典,它的故事模式经过改编之后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故事,这些就不多说了。不过,本片的情节有些极端,父亲那种倔强顽固的性格,在真实的生活中很难存在。比如,父亲即使要死了也不原谅儿子的行为?太夸张了!儿子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骨肉,何必叫这个劲?

    本片演员资料太少,因为这部电影太老了。男主角Al Jolson的中文资料为零。他的相貌、声音都不出色,搞不清他为什么可以当男主角。女主角扮演者May McAvoy在片中简直太漂亮了,既年轻又端庄,只是个子太矮。她的资料也很少,看来也没有大红过。其他演员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几句对白的默片,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虽然我不这么认为。故事还算好看,只是年代久远使得影片节奏太慢,看起来发困。

    May McAvoy

    May McAvoy

    序列:0587

    [爵士歌手].The.Jazz.Singer.1927.DVDRip.X264.AAC-jeffWen

    2011-10-15

     3 ) 關於有聲電影的電影

    《爵士歌手》所描繪的,是兩個層次的新舊一代交替。表面上它在描繪美國社會所提倡的同化,及之後所產生的矛盾,也就是主角已受美國主流的同化成為爵士歌手,父親所象徵的昔日民族傳統只能被時代淘汰,這是社會同化的代價。但作為第一套有聲電影,它所象徵的新舊電影世代交替更為明顯。當所有人都集中看Al Jolson驚為天人的同步對白時,父親悄悄地從大門進來,大門和旁邊的簾幕形成了舊日的舞台(或大螢幕),穿着「古裝」的父親走進來,禁止兒子唱爵士音樂,也就是「無聲片」對「有聲片」的控訴,然後三個人互相靜默地對望,那一刻開始電影又回到無聲片。

    就像猶太拉比無法接受兒子新潮的音樂一樣,當時不少人無法接受有聲電影,認為這是扼殺了電影的藝術,因為有聲電影讓影像更寫真,也就徹底地改變了演員的演技要求、電影的視覺語言。畢竟,新世代的洪流終究把舊日的技術淘汰,舊日的事物也只有消失於沉默裏。

     4 ) 从犹太研究的角度来简单解读一下这部片子

    这部片子在美国犹太人中可谓是家喻户晓,抛开它“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名头,也因为它反映了二十世纪早期美国犹太移民群体中真实的矛盾。

    片中父子的主要矛盾,并非简单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但我只想追求自己梦想”,更重要的是移民造成的自我认知上的问题。

    身为Cantor的父亲(Cantor不是一般的犹太拉比,在犹太群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来到了美国,自我认知依然首先是犹太人。对他来说,宗教传统造就了犹太人,若不能遵守,等同于抹去了自己身上的文化印记。若丢弃传统,那你又是谁呢?

    而出生在美国的儿子,并不认为宗教传统是犹太人唯一的定义。难道我唱爵士,改名字,我就不是我母亲的孩子,就不是犹太人了吗?儿子的想法也是世俗犹太主义(Jewish secularism)的典型观念,这一派主张用语言和共有文化代替宗教去定义犹太性(Jewishness)

    父子二人矛盾不断激化,不该指责父亲固执己见,因为二人都没有对错。什么才是犹太性?这个问题自犹太人踏上美国,群体就一直在争吵,我也不认为最终会有一个决定性的答案。对美国犹太人来说,是不是犹太人,怎样才算是像犹太人一样生活,都是个人选择,没有标准答案。

    影片使用的晚祷Kol Nidrei,是赎罪日Yom Kippur的第一个祷告,一般认为这个祷告仪式成型于中世纪早期。历史上犹太人为了在当地生存下去,常常要被迫改宗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由于他们背弃了与上帝定下的誓言,而犹太传统又非常重视话语的力量,这使回归犹太教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Kol Nidrei赋予了曾经改宗的犹太人第二次机会,原谅了他们曾被迫发下的违心之誓。男主角最后唱了Kol Nidre,理解了父亲的坚持和固执。他既是与父亲和解,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May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 be forgiven, including all the strangers who live in their midst, for all the people are in fault.

     5 ) For those whose faces are turned toward the past,the years roll by unheeded,their lives unchanged.

    God made her a woman and love made her a Mother .
    传统的老父亲要求儿子继续唱他的曲风,不可以摇滚,儿子就出走成为爵士歌手。
    那时的女人装饰如韩国,头巾围着仿佛碗面倒扣头上。
    For those whose faces are turned toward the past,the years roll by unheeded,their lives unchanged.
    男主角像小布什一样精灵的脸。
    白人装成黑人来唱歌。在唱弥撒时加入爵士元素。
    冷酷无情的表演团老板。

     6 ) 灵魂歌者的黑色幽默

    1927年Al Jolson 出演的《爵士歌王》一举成名,虽然只有两句台词,却成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片中他饰演一个犹太拉比的儿子,父亲要他尊崇父亲的衣钵做一个传道者,他却深深迷恋上了爵士乐,那些放纵灵魂欢快摇摆的调子,那些滑稽却和谐的拍子,在他心里种下音乐种子,他被父亲赶出家门,远走他乡十多年,在旧金山,终于小有名气,可是此刻父亲病危,唯一的遗愿就是希望儿子回家,能在有生之年看他成为受人尊敬的智者,在台上领唱犹太圣歌的信徒。传道授业的拉比,可AL最重要的演出机会即将到来,在百老汇第一次亮相,他最终放弃演出回家见父亲,为父亲在犹太教堂圣洁的烛光里唱诗,父亲含着泪水幸福中闭上双眼撒手人间再无遗憾。。。。。。慈祥的母亲用无声微笑告诉孩子,去追求梦想吧。。。。。
         几年之后,AL成为名噪一时的爵士歌王,十九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爵士乐是黑人的音乐,流淌于血液镌刻在骨髓中的律动感,仿佛是白人永远学不会的天籁,也没有人能够接受白人爵士乐,AL怎么能够打破禁忌征服观众呢?片子的结尾,AL再一次准备登台,台下欢呼雀跃徘徊着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他像往常一样平静,化妆间里他用墨水涂满脸颊手臂,就是封面这张照片,原来他的声音性感迷人歌伎如火纯青超越了一切黑人爵士歌者,只是为了被那个时代的音乐背景所接受一直扮演成黑人,没人知道他无奈狡黠的秘密,万千观众迷醉在他黑色的幽默里。。。。。。。。。。

     7 ) 7.5,这部影史第一当之有愧

    有时候,平平无奇还真是平平无奇,没有一点点的激情在里面,看似味同嚼蜡。但有的时候,平平无奇不过是外在的一层伪装,真正的背后可能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旗帜性结果。就如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一样,从内容上来看,该片平平无奇,甚至于很多一般性质的纪录片基本都能吊打它,然而本质来看,《北方的纳努克》即使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它也是在影史上有自己的地位的,因为它是第一部纪录片。就这个名号,吹一辈子都不过分。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性质。

    《爵士歌王》说的是一个出生于犹太教家庭的孩子,他的理想是当一个爵士歌手,而自己的父亲却期待他成为教堂的领唱。当理想与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碰撞之后,新旧两个理念的butogn 使得这对父子一生都不对付。成年后的他如愿成为了百老汇最亮的星,然而自己的父亲依旧是无法接受儿子的现实身份。弥留之际,他期待儿子回归领唱,放弃爵士歌手的道路。此时此刻,儿子面临了两难的选择,是选择自己的理想,还是为弥留之际的父亲做一次成全。本片的故事核心就围绕着一点展开来。

    这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也是在1927年众多平平无奇的故事中的一个,然而提起《爵士歌王》,几乎所有的电影人都明白这部由华纳出品的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如何。这就是本片的价值所在。

    《爵士歌王》之所以被电影人所铭记,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属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此前的很多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在只有画面呈现的荧幕上,电影的声音的出现给了所有电影人一种开拓性质的可能。这种可能就如同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开拓性的使用了蒙太奇手法一样,不过对比开来,《爵士歌王》所使用的声音技术使得电影从此变得更加完美。

    要了解《爵士歌王》的诞生的意义,我们需要对于电影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回顾。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而在这之前的电影主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呢?主要做的是记录诗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欣赏二十世纪早期的作品的时候,无一例外会发现,荧幕上不断地出现大篇幅的台词,就如同黑板上的板书一样,这还是因为电影自诞生之日起,所承担的媒介属性。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它所担当的属性是记录,这一点就跟文字作为一种媒介所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在记录过程中,电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后话。然而在一开始的过程中,早期的电影不过是将书上的文字进行影印投射到大荧幕上。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是去看大篇幅的文字而已。作为一种记录性质的媒介,电影在早期的发展是缓慢的,因为没有一种形式可以让电影跳出原有的框架,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的框架。因此,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才有了跨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电影从简单的记录文字跃升到纪录影像,这是一个飞跃,从此后的电影多了展现形式,也让观众多了更多的观看可能。

    而《爵士歌王》的作用虽然达不到卢米埃尔兄弟那样的划时代性,然而也能称得上是开创性。声音从演员嘴里说出来传递到观众的耳朵中,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朴素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代表着音画同步的时代到来,观众们无需用欣赏默片的标准去衡量一部作品,而此后的电影开始迈进现代电影新时代,之前的那些大篇幅的解说性质的文字也无需在出现了。因为演员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台词大声说出来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时至今日,我们再去看《爵士歌王》这部影片的时候,依旧是会感慨于本片的简陋,然而在二十世纪前页,碍于电影技术的困囿,电影的展现形式非常的单调,因为所拥有的技术手法很有限,电影本身只能在原有的影像上下功夫,演员的动作非常夸张的原因在于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情以及动作来感知电影本身地立意核心。而声音技术的出现,对于演员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大幅度动作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声音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帮助演员获得更多的,更丰富的表演形式,这种进步使得电影的展现形式有了更多的可能,因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如果一部作品能对于整个行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品,那么我们无需怀疑作品本身的质量,只需要记住作品起到的历史意义就行,就像本片,你无需感慨本片的内容上的粗制滥造,但是仅仅那一项,声音的引入就足以让《爵士歌王》影史留名。

    “等等,等等,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是本片的第一句台词,同时也是人类影史上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也正因为这为数不多的几句对白,《爵士歌王》足以影史留名。

    ……

    你好,再见

     短评

    第一部有声电影。对白仍以默片形式出现,音乐与演唱构成有声部分。和格里菲斯的默片史诗无法同日而语。

    8分钟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 推荐

    第一部有声电影,应该说是有声和默片的共存,Jackie和父亲正分别作为了有声电影和默片的象征。在那样一个审美和技术的混合期,意义实在非常巨大。

    11分钟前
    • yanagi是只
    • 力荐

    银幕上的这类老片的放映,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看到动情处还是恍惚感慨了一下。巴赞说电影有声与无声的差别远没有电影本身风格差异大。第一部有声片其实是half&half, 声音从此变成了一个可以调用的因素,成败却不在于有声还是无声。

    16分钟前
    • P橙在烘焙
    • 力荐

    目击电影史上“伟大的哑巴开口说话”的那个时刻真的让人泪流满面啊……虽然这只是个情节剧,前面不过是默片配歌曲,对白只有两段,但是在影院里看却完全不是书上写到的那么简单的一个知识点,而是用身体体验那份惊喜。影院电影不死,今年观影体验No.1。感谢@奇爱博士 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看了45分钟默片突然冒出几句有声对白,对当年观众的震撼可想而知。多处唱段,舒缓流畅,在百老汇舞台和病榻上的父亲间左右为难,剧情简单情感深沉。片头几个街拍镜头有纪录风格,然后以背着的双手特写开场。除了镜中幻象和亡父灵魂外,特技镜头并不多。亲人离世后我感受到记录声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创举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第一部有声片,值得最高褒奖,难能可贵在于开头的外拍实景很有质感。

    28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a vocal cinema with caption: ) I just wanna say it's fine and lovely. "There are lots of jazz singers, but you have a tear in your voice."

    30分钟前
    • 鹰头猫
    • 力荐

    电影是首部声画同步的长片。在这部之前已经有一些尝试同步发音的影片,只不过没有造成这么大的风潮。影片大部分还是无声,只有乔森唱歌和少量对白是有声的。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 这句含义双关的台词也被称为是电影史上第一句有声台词。尽管只有两幕运用到了声音同步对话,观众的反响空前的热烈,甚至起立鼓掌,引用当时life杂志影评家的评论“默片时代的终结近在眼前”。电影的声音技术是维他风(vitaphone),因操作困难在1928年的好莱坞五巨头录音标准协议后,很快被胶片录音技术(sound-on-film)永久性取代

    32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一个移民的后代如何实现他的美国梦,不管你是什么少数族裔首先要先成为一个美国人,这种同化既是一种必须又是一种必然,结尾是非常理想化的似乎是想告诉大家在不丢掉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照样还可以实现这个美国梦,而这样的双结局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那些移民到美国创业的制片厂大佬们的内心世界。

    36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影史系列(首部有声电影音画同步),题材和形式赶巧都有兴趣,Al Jolson是影片成功的要素同时又是时代狭隘与融合的表征。

    38分钟前
    • 猫日那
    • 推荐

    第一部有声片其实是默片向有声小心翼翼地迈出的第一步:既然电影有背景音乐,为什么不能引入歌声?既然可以有歌声,为什么不能有掌声和对话?但除了仅有的两处台词之外,其他地方还是默片字幕,演员的演技也基本是默片式的,虽然电影第一次出现人声(歌声是影片的灵魂,不可或缺),但演员和导演显然没有做好全面有声的准备。就故事而言,这是一部成长电影,这种追求自我和背负家庭期待之间的纠结和撕裂,现在看也是人间真实。

    42分钟前
    • 午后阳光
    • 推荐

    高中背爵士歌王和浮华世家那会,我肯定没想过今天能在电影院看到他,人生真奇妙啊。唱完歌说话那会真惊到我了……但是拍得太一般而且剧情好没劲。说了那么多自由理想的梦话,费了那么大劲惹怒父亲,到头来也只是绕个大圈子,好莱坞啊。不过“一个爵士歌手给自己的上帝唱歌”可以马克一下。

    44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从第一幕开始就有宗教的意识形态, Ragtime with piano,早期的Jazz。中毒太深,怎么觉得Lu有Mary Dale的神韵,有时甚至觉得Lu化化妆可以扮Louise Brooks

    48分钟前
    • Eccentric Cat
    • 还行

    故事倒是中规中矩 具体是不是第一部talkie,牛角尖钻的没多大意思

    53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还行

    《爵士歌手》既是有声电影的雏形,也是现代歌舞片的鼻祖。其实现在看来,本片在艺术造诣上十分平庸,但却具备了音乐歌舞类型片的很多雏形:明星;摄影机代替观众,使演员直接向摄影机、观众说唱,以更有利地争取观众的情感;采用了爵士乐为代表的“平民化”的音乐形式,由此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57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中國電影資料館華納90週年影展的第一部影片,來自于1927年的《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王》。 1888年《朗德海花園場景》人類第一部電影誕生;1927年《爵士歌王》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1935年《浮華世界》第一部彩色電影誕生……這樣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開始的里程碑式的電影,它們存在的意義已大於一切。

    59分钟前
    • 夏予川
    • 推荐

    7.学术放映,第一部有声唱片,此前短片系列有试映。以此片为基点,带动全球2-6年间的成熟的有声片转型,默片拍摄+容易受音的有声段落,多以单一场景,固定镜头或是遮挡面部的配音方法为主。

    60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FIFF#故事套路也就算了,梦想与亲情的选择也没有处理出个所以然来,随随便便就结束了。歌曲太难听了,白人还扮黑人。

    1小时前
    • Spy Liu🌈
    • 很差

    4+ 第一部有声片+最早歌舞片,还是保留了不少字卡及默片手法。故事意外动人流畅,表演也好,小酒馆及见娘两段保留了较为完整自然的对白及环境声,看得简直感动。几首歌写演也特别切题,Al Jolson当年红得有理。 (啊念及洪宇宙)(当年的Jazz约等于40年后的Rock?)(涂脸往Soul里走,但Synagogue里的cantor同样很美,配乐犹太小调可爱)(怎么天天父子reconcile - -)

    1小时前
    • mecca
    • 推荐

    时代滚滚而来,或是随波逐流,或是拍死在岸,今天看来或许有点鬼畜,但是这样的表达撞上有声技术横空出世,第一次对白出现刚好是爵士歌手功成名就,有点泪目了

    1小时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